中新社屏南三月十一日電 題:亂彈戲“活標本”再續兩岸戲曲淵源
作者 鄭長靈
“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這句臺灣俗語,説的是在臺灣,肉類以五花肉最為美味,而戲曲則以亂彈戲最好看。亂彈戲,曾是臺灣民間最為盛行之傳統戲曲。
亂彈戲又被稱為戲苑怪味果。抗戰時期,大陸許多戲班相繼解體,繁盛一時的亂彈戲也瀕於滅亡。而福建屏南縣壽山鄉的壽山村裏,卻至今還有一支亂彈吹唱班,偶有演出活動,保留著原始形態的亂彈腔,成為研究清代亂彈戲的“活標本”。
屏南縣地方戲研究辦公室主任李朱生介紹,花部亂彈戲在海峽兩岸都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歡的戲曲。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一連接海峽兩岸的民間戲曲瑰寶,二000年初屏南成立了搶救地方戲曲領導小組。
“及時挖掘老藝人的記憶寶庫,將是搶救壽山亂彈戲的首要任務。”李朱生説。目前,屏南已經對當地的十一個鄉鎮一百五十多個行政村進行調查,共調查落實亂彈戲二十多個班社,四百多位藝人,並完成亂彈戲音樂唱腔和表演藝術的搶救和整理。同時,整理出亂彈戲錄音錄影資料光碟六盤、十多個小時。
然而,在亂彈戲的傳承過程中,後臺音樂這一傳承鏈條相當薄弱。亂彈戲最常用的是橫笛,而如今在壽山,吹橫笛的老藝人已是六十多歲,尚未找到傳承人。演奏京胡、二胡的老藝人蘇子明,都快八十歲了,也尚無弟子。亂彈戲後臺音樂人才極為匱乏。
去年五月九日,屏南在壽山成立“屏南亂彈戲培訓基地”。利用節假日在壽山村培訓八至十四歲的中小學男女學生,學員達到七十多人次。這些人當中阮李鳳、韓美霞等二十二人已能參加各種演出,算是壽山亂彈戲的第八代弟子了。這讓人看到了亂彈戲這一古老劇種重放光芒的希望。
而第八代弟子中,目前還沒有一人研習後臺音樂,演出時仍要依靠第五代、第六代老藝人伴奏,這不得不讓人擔憂:原汁原味的壽山亂彈音樂,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悄然流逝?
李朱生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有一天壽山亂彈戲班能到臺灣演出,再續海峽兩岸的戲曲情緣。
[ 責任編輯:李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