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榆樹館西裏15號住宅配建裙樓上的“空中違建棚戶區”。
西直門外、北京展覽館南側的黃金位置,從一排門臉兒房頂層招牌後露出一片藍色鋼板屋頂。
“你看從屋頂上伸出來的架子,是他們計劃再搭出來的第二層違建。”隔著一條街,舉報人指著一片空架子對記者説。
這裡盤踞著60多間、近千平方米的違建群租房,被周邊住戶稱為“空中棚戶區”。經過近十年的蔓延,成為北京市區內房屋間數最多、涉及違法建設者最多、安全隱患重大的違法建設群。
據舉報人介紹,這片違法建設寄生在榆樹館西裏15號樓住宅樓二樓上,租賃商戶的得寸進尺,業主單位的視而不見,使得違建群日益擴張。
區主管部門多次著手試圖解決,但由於大多數違建者拒不露面或相互推諉,對這片違建的治理依舊遙遙無期。
目擊:
見不到天日的60來個窩棚
榆樹館西裏15號樓是一座“L”形的住宅樓,東西向正對著北京建築大學,南北向緊鄰華堂商場和展覽館廣場公園,步行兩三分鐘就能到達北京展覽館,地理位置可謂優越。
就在15號樓的裙樓上方、一片空中“寄生房”緊貼著住宅滋生蔓延。想進出房間,就要從住宅樓2至3層公共樓道的窗戶中鑽進鑽出。一週之內,記者連續三次想鑽進這片“寄生房”裏一探究竟,但都吃了閉門羹。
經老鄰居指點,記者繞到樓房西北角單元公共樓道的窗戶外,一行行陡峭的鋼梯釘在上面。“那幫租戶都從那兒爬過去。”帶路人説。
站在那排緊貼著樓道透氣窗的梯子腳下,才能感受到“爬”這個字多麼恰如其分。一張簡易金屬梯戳在只有1.1米高的窗戶外,成年人只能手腳並用地爬上梯子,再彎腰穿過窗框,再次手腳並用地爬到外側一棟違建的屋頂上。(下轉第二版)
從這棟違建的屋頂向下看,一間間違建房搭成了一片“迷宮”,一層層彩鋼板相互疊著、壓著,亂糟糟一片,看不清內裏。
從這棟違建屋頂上左轉,再從另外一張幾乎角度垂直的梯子爬下,才能進入這片違建棚戶區。
順著已經生銹、脫落了臺階的鋼筋梯子走下來,各種水泥房、石板房、彩鋼板房一間間密布,大概有60多間。這些窩棚列成兩排,中間留出了一條七扭八拐的通道,大約有七八十釐米寬。窩棚低矮,伸手可見屋檐。
透過一些沒掩上的窗戶,記者打著強光手電向窩棚深處看去,發現有些房間裏頭還打了隔斷,屋裏又黑又深,看不見盡頭。
記者初次探訪時正逢春雨連綿,一叢叢電線橫跨在通道兩端。電線最低處滴滴答答地掉落著雨水,在地面匯成一條蜿蜒骯髒的小河。不到一個小時,狹窄的走廊裏積水就沒過了腳面。記者只能踮起腳、叉開腿踩著兩邊房根,或者如螃蟹般側著身才能走過。
昨天,雖然北京已經連續三天晴好,但積水還未散去,通道裏瀰漫著汗臭和臟水混合而成的臭氣,令人掩鼻。
“再大的日頭也照不到這片房裏去。” 舉報者説,“這破爛市要還不拆,如果起火,誰也跑不出去。”
調查:
每天鑽進鑽出,十年了沒人管
探訪中,記者向多位住在榆樹館西裏15號樓的鄰居打聽這些違建的情況,説法主要有兩個:一個説法是,在一樓裙房的“蒙娜麗平”美容院老闆為了省錢,率先在平臺上搭起了“員工宿舍”;另外一個,則是樓內住戶邢某先在一樓搭出了小廚房,隨後租了裙樓的一部分開了賓館,隨後大量興建違建牟利。
沿著這兩條線索繼續深入,記者發現,這兩個疑似違建源頭目前仍然深深紮根在樓裏。
記者調查發現,最早的美容院“蒙娜麗平”已經不再經營。原經營地被分租給了三四家小商鋪。公開資訊顯示,經營者在2013年8月2日以“北京容顏蒙娜麗平美容理髮店”為名,重新註冊開業。
現有這些分散的小商鋪中,哪家是蒙娜麗平呢?記者一家家走訪,服務員都説不知道。
“他們就是推説不知道。你看,從二樓違建裏頭撐出來的鋼筋,又打算多搭一層違建。這就是他們家的。”一位老鄰居説。
另一個疑似源頭是住戶邢某,幾位鄰居都指認他是“違建的大頭兒”。記者從北京市企業信用資訊網中查詢到,這名拒不露面的違法建設者名下共有兩家企業,其一就是註冊在北京市西城區榆樹館15號的“北京德鑫創業貿易有限公司飄香花舍餐廳”,另外一家為註冊在西外南路戊8號(德勝園區)中的“北京德鑫創業貿易有限公司”。
通過企業年報基本資訊上的聯繫方式,記者再次確認,由於公安部門重新發放了門牌地址,“西外南路戊8號”與“榆樹館15號”其實是相鄰的同一區域。
在這兩家企業的許可經營範圍內,都不包括賓館住宿。但是,接客住宿的情況每天都在違建裏上演。
近日,記者假稱要批發服裝,進入這家賓館要求住宿。
“我們這個賓館啊,一共3層樓,最樓上的房子有窗,二樓和一樓都沒有。樓上要貴一點,樓下便宜點,您自己挑。”一名年輕的女服務員説,“我們這裡大多是老客,淡旺季一個價,有窗戶的248元一晚。”這名服務員還特意強調,這個價格沒發票,如果要開發票,“還要加點”。
服務員所謂的“一樓”,實際是裙樓的半地下室;“二樓”則是稍微高出地面的裙樓;被大肆宣揚“有窗”的“三樓”就是搭出來的違建。以此計算,只要一年有260天住滿人,違建客房的年收入就有45.14萬元。
客流對15號樓住戶的日常生活産生了巨大干擾。對於身邊天天都有陌生人進出的情況,樓裏的老住戶們只能無奈地選擇視而不見。“惹不起,躲不起,只能這樣了。”
追問:
要拆違建多方得啃“碎骨頭”
除了幾處自住或者自用場所,60多間違建窩棚更多地用於出租給外來人口,或是商業經營。
經記者多次走訪,終於有一名住在違建中的租戶開了金口——住在這麼市中心的位置,租金只有400元到500元,哪兒找這樣的便宜去?條件簡陋也只有湊合了。
這房子誰租給他的呢?磨蹭了半天,租戶只冒出倆字兒“老鄉”。
無論是樓上的違建棚戶區,還是樓下被一層層混亂分包的門臉,“無序”成了這片裙樓的主題詞。業主為何會縱容自家樓房承受如此大的安全隱患?記者調查發現,這片違建的成因要從30多年前説起。
一份當時由市建築設計院繪製的設計圖紙顯示,榆樹館西裏15號是設計于1979年的一棟住宅樓。興建時,在住宅樓前接出了大約2000平方米的糧店。
住宅樓下為什麼要蓋糧店?一位城市規劃師説,那個年代還沒有對居住安全制定統一的標準。“區裏感覺需要,或者業主單位感覺需要,就臨時加上去。”他説。
十多年前,這個經營不下去的糧店被收購,併入西城區一家國企。參與調查此違法建設的一位相關工作人員也證實,在糧店改制之後,被分割、出租給了蛋糕店、美容院、快餐店、理髮館等。
如今,繞著15號樓已經有大大小小二三十家商販,有些商販能夠挂出營業執照,有些乾脆就是白天關著門,等到天快黑了才出來擺攤。記者詢問了幾個偏小的商戶,他們租賃來的房子,甚至已經被倒手了三四次。
“這個區域的違建面積雖然不小,但是涉及的企業、人員太多太碎,一家家找起來,困難和阻力都不小。”西城區城管執法局展覽路第一執法隊相關負責人説。
在本市嚴厲打擊違法建設違法用地專項行動中,找到違建的線頭兒,通常有兩個方式,一個是找到違建所涉及的不動産業主,第二個就是找到直接的“相對人”。
但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此樓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但迄今為止都沒有正規産權證。“據説當年有一張區發改委的劃撥單,但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找到這張劃撥單的真正歸屬。”這位負責人説。
如果沒有産權證,是否會連裙樓都視同於違法建設一起拆除?這樣一來,建於裙樓屋頂上的“空中違建棚戶區”自然也就沒了。
對於這種想法,業內人士表示並不樂觀。
“主要是因為此項目的設計圖繪製于1979年,當時對‘違法建設’還沒有法律法規上的定義。按照法不追究既往的原則,還無法認定裙樓為違法建設。”一位城市規劃師向記者解釋,1984年1月5日,《城市規劃條例》正式施行。這份由國務院頒布的文件被視為認定違法建設的分水嶺。
“裙樓在《城市規劃條例》頒布之前建成,因此只能認定它頭頂上的這些‘棚戶區’是違建。”這位規劃師説。
對“相對人”的認定也進展艱難。執法隊面對的不僅是“硬骨頭”,還是“碎骨頭”。
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榆樹館西裏15號樓周邊共有違法建設60余間(套),其中二層周邊大約有違建40余間,涉及11位甚至更多違法建設者,一層、二層的違法建設面積將近1000平方米。但這些違建年頭頗長,甚至無法判斷是租戶接出的,還是哪一屆業主接出的,認定相對人很難。
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執法隊目前只找到了3位違建者。
“阻力不只來源於怎麼拆除違建,還在於怎麼讓一些有實際困難的人生活下去。” 西城區城管執法局展覽路第一執法大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棟樓外立面上,打通承重墻直接加蓋違建房屋的地方大概有10處。其中,不乏一些生活困難的家庭,靠在陽臺上搭出小廚房擴大面積,或者搭出鴿棚以養鴿子為生。
這位負責人説,希望能夠聯合多個部門,對這個“空中違建棚戶區”給予破題,真正消除這塊城市痼疾。 本報記者 吳鏑攝 記者 耿諾
[ 責任編輯:郭碧娟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郭碧娟
原稿件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