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轉變職能穩步推進——省級政府機構改革獲積極成效

時間:2009-07-04 10:06  來源:人民日報

  在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各省(區、市)政府廳局級機構得到不同程度的精簡,全國共減少廳局級機構80多個。

  按照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二中全會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去年9月以來,新一輪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在全國順利推進。經過半年多努力,除中央同意四川因災後重建任務重可適當推遲上報改革方案外,全國30個省(區、市)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獲中央批准,目前各地正在精心組織實施,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編委統籌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全局,各地深入細緻推進

  這次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以轉變職能為核心,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理順職責關係,明確和強化責任,優化組織結構,完善體制機制,同時,嚴格控制機構編制。

  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編委十分重視這次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先後召開中央編委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意見》,並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下發。《意見》對改革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務、組織實施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瞭改革原則和方向。中央編委在《意見》下發後專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進行部署,在改革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針對性地及時作出指示,提出要求。

  各省(區、市)黨委、政府和編委都把研究制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作為關係全局的大事切實抓緊抓好。有的提前開展了相關調研,有的成立了機構改革領導小組,主要領導挂帥,有的為研究方案召開多次編委會和政府常務會。各地改革方案均經省級黨委常委會討論通過,有些省市還將方案提交黨委全會審議。

  “中央編辦根據中央精神對各地上報的方案進行認真審核,對相關問題統一政策,統一要求;對個別地方的特殊問題,充分尊重地方意見,因地制宜地加以明確。”中央編辦負責人表示,各省(區、市)方案經過反覆溝通協商,直到取得一致意見後才上報中央批復。

  細心的人注意到,此輪省級政府機構改革的節奏快、效率高——在各地和有關部門共同努力下,僅半年左右時間就完成了30個省(區、市)的方案審批程式。而且,這樣的速度還是在受去年年初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各省(區、市)工作任務繁重等特殊背景下實現的。

  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改革的組織實施。方案一經中央批復,各地即抓緊召開動員大會,統一思想,週密部署,集中精力搞好組織實施和部門“三定”,並且務求實效,確保了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轉。

  新一輪省級政府機構改革目標明確,特點鮮明,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總體來看,這次省級政府機構改革目標明確,特點鮮明,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

  ——緊密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堅持以人為本。這次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正值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之際。中央明確要求,改革要立足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各地結合學習實踐活動,在研究制定方案時,著力研究解決制約地方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著力研究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推進“窗口”機構改革、清理整頓執法隊伍等與基層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方面,不僅措施實,而且力度大,真正做到改革讓“群眾得實惠”,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好評與歡迎。

  ——認真貫徹中央改革的總體精神,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銜接。這次省級政府機構改革,被視為深入貫徹中央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部署精神的一次重要“檢閱”。各地各部門在具體推進時用“週密細緻”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為確保政令暢通和因地制宜的推進改革,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按照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要求,在機構設置上既考慮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銜接,又為地方改革創新預留了較大空間,同時,保持了省級政府現有機構規模與格局的總體穩定,使其能適應省級政府全面履行職能的需要。

  此外,這次省級政府機構改革還認真承接好國務院機構改革有關部門下放的相關職能,確保了各項工作有序運轉。

  ——堅持從實際出發,鼓勵地方因地制宜探索創新。這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注重指導性和可行性,在具體措施上給地方留出了充分的改革空間。各地在機構設置上,根據本地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準,做了大量有益探索。

  在方案審核過程中,對地方特色鮮明的産業領域、行業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只要不違背中央的改革精神,都允許各地因地制宜設置或調整相關機構。只要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都充分尊重了地方的意見。

  事實的確如此。為推動首都社會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北京提出組建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獲得批准;海南大力發展旅遊業,將旅遊局更名為旅遊發展委員會並列入省政府組成部門,結果也獲批准……對這些來自地方的合理“呼聲”,中央都給予積極的回應和支援。這次改革,既注意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銜接,又使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充分考慮到了各地的實際情況,“上下”均滿意。

  新一輪省級政府機構改革牢牢抓住轉變政府職能這一核心,取得明顯成效

  這次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各地按照中央精神,切實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取得了積極成效。

  改革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分開”,全面梳理政府各部門職能,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能夠自主解決、市場機制能夠自行調節的事項轉移出去,減少政府直接干預和微觀管理……各省(區、市)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採取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措施。譬如福建,將少數省政府有關部門直管的國企徹底劃轉給省國資委監管;江西取消了省有色金屬行業管理辦公室。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也是改革的重要方面。事實上,大多數省份通過強化醫療衛生服務、食品藥品監管、環境保護等職責,增強了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大多數地方通過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式,有效解決行政許可過多、“以批代管”等問題。在陜西,對政府部門免檢類、備案類、年檢類等審批事項和行政收費項目的大規模清理行動,大大優化了投資環境;在河北,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明確實施條件、審批程式和時限要求,也明顯完善了工作流程和管理規範,方便了群眾辦事。類似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其他省份還有很多。

  值得關注的是,改革在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上邁出了堅實步伐。改革中,各地都把探索大部門體制、綜合設置機構作為重點。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銜接,所有省(區、市)都在工業與資訊化、交通運輸、住房與城鄉建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衛生與食品藥品監管5個方面對機構進行了調整整合。吉林將經委、資訊産業廳、食品工業辦、國防科工辦和中小企業局5個廳局職能整合,組建了工業和資訊化廳;江蘇進一步整合公路、港口、航道、地方鐵路、航空産業管理職責,將交通廳、港口管理局的職責和建設廳指導城市客運的職責,整合劃入新組建的交通運輸廳……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還按照改革精神,因地制宜對其他機構進行了整合。比如,重慶將原有的市農辦、市農業局、市農機局、市農綜辦4個部門整合,成立新的市農委,減少處室16個,減少人員50多人,統籌管理“三農”工作的體制初見雛形;青海積極構建大文化管理體制,整合文化廳、新聞出版局和版權局的職責,組建了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

  通過改革,部門職責關係也進一步理順,明確和強化了責任。各省(區、市)對職責交叉和關係不順的問題逐一梳理,堅持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負責,確需多個部門管理的事項分清主辦協辦關係、明確牽頭部門的原則,理順了區域經濟調節、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産、計程車管理、電影管理等職責,建立健全了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以甘肅為例,省裏整合煤炭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與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的職責,改變了以往多頭管理的局面;重慶對發改委與財政局的區域經濟調節職能進行合理配置,完善了區域經濟調節體系。各省(區、市)在理順職責關係的基礎上,堅持有權必有責、責權對等,注重明確和強化責任,建立健全了政府權力運作責任體系。

  改革後,機構編制進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各省(區、市)對議事協調機構進行了全面清理和規範,沒必要保留的堅決撤銷,確需設立的嚴格按規定程式審批;議事協調機構不設實體性辦事機構,具體工作由相關職能部門承擔。對人員編制,各省(區、市)都將不突破中央下達的行政編制總額作為一項硬任務貫徹落實。新組建部門,所需編制都在省級行政編制內調劑解決;隨著職能的增減和劃轉,其他一些部門在不突破省級行政編制總數前提下,編制相應作了動態調整。為加強領導職數管理,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還聯合下發了《關於規範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書長配備問題的通知》,使地方相關工作有章可循。

  據悉,下一步,各地將積極統籌推進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確保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根據市縣政府面向基層和群眾的特點,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將突出其履行職責的重點,強化執行和執法監管職責。 (記者 盛若蔚)

分享到: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