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30年探索 中國城鎮集體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時間:2008-10-26 10:5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 題:30年探索,中國城鎮集體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新華社記者劉菊花

  從粗放經營到科技創新,從分散落後到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30年來,我國城鎮集體經濟經過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合作制、明晰産權等一系列改革,體制、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組織形式、發展方式實現了重大轉變。同時,其總量不斷增加,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産權:從“櫥窗蛋糕”到職工全員持股

  1956年的小小鞋帶合作社,2008年全國有名的汽車線束配套廠,這看似不相干的兩個經濟實體,是長春燈泡電線有限公司的“前世”和“今生”。

  曾經,“一大二公”使本是“自願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城鎮集體企業變成了“二國營”,其資産名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實為“櫥窗蛋糕”,誰也沒有。職工與資産分離,缺乏積極性。

  如今,全國70%以上的集體企業經過改革,成為資産職工個人所有、企業集體佔有的産權明晰的市場主體。從企業資本結構看,有職工個人股、集體股、社會法人股;從資産形態看,有以現金、實物表現的有形資産,也有以技術、資訊、管理等生産要素折股的無形資産;從分配製度看,實行了按勞分配為主、各種生産要素參與分配的多種分配形式。

  作為國家級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長春燈泡電線有限公司現在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為國內外很多高檔汽車做配套,而其總經理僅佔公司1.2%的股份。“全員持股,民主管理,走共同富裕之路,這是我們職工心齊氣旺,企業後勁很足的根本原因。”這位總經理説。

  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主任陳士能表示,改革前,“二國營”式的集體企業是政府的附屬物,缺乏應有的自主權。通過改革,實現了政企分開,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生産經營由上級計劃安排變為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自主安排,用人上由上級委派和分配變為企業自主選擇,在企業發展上由依靠上級投資變為企業通過市場籌集資金。“所有這一切,使新型的集體企業充滿了活力和發展潛力。”陳士能感慨地説。

  企業:從單一生産型到組織形式多種多樣

  改革開放前,統負盈虧的集體企業大多是形式單一的生産型企業。在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不斷探索中,目前我國城鎮集體經濟除了集體資本共有的企業,包括聯合經濟組織全額投資興辦的集體企業,還發展出多種多樣的企業組織形式。

  武漢市工程塑膠有限公司的集體股佔38%,職工股佔40%,經營者股佔22%。他們與大專院校合作開發的新型聚四氟産品,已用於“神五”“神六”“嫦娥一號”,為航太航空工業配套做出重要貢獻。

  “在這類職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業中,職工既是勞動者,又是所有者,職工與企業形成了命運共同體,有利於發揮企業內在潛力,促進企業較快發展。”陳士能説。

  新疆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則屬於以集體資産、職工資産參、控股與國有、私人資産共同組建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這類企業,有利於發揮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和社會力量發展生産、服務社會。”陳士能説。經過17年的創業發展,新疆特變電工從一個街道集體企業發展成為中國變壓器行業首家上市公司,成為“中國變壓器行業第一股”。其産銷量、凈利潤、每人平均利潤率、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等指標均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由集體資本參、控股的中外合資企業,利用自身有利條件,可以吸納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與管理,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天津市美術顏料廠是1956年成立的集體企業,先改制為股份合作制企業,後又與英國企業合資成立了柯雅美術顏料有限公司,現年銷售額已達2億元以上。

  而勞動群眾新辦的合作社企業,把困難群體組織起來,發展生産,創造了工作崗位,適應了不同層次生産力水準和市場的需要。如上海市退休幹部王翠玉創辦的女子實驗函授進修學院,對1.5萬名上海城鄉下崗女工、失地農民、外來媳婦進行手工編織技能培訓,組織新辦了17個姐妹手工編織合作社,使上千名婦女有了工作和收入。

  規模:從分散落後到經濟骨幹

  改革開放前,城鎮集體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分散落後。改革開放以來,城鎮集體經濟大力調整結構,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涌現出一批大型骨幹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併發展了一批新型行業。如家用電器、塑膠製品、室內裝飾等行業,在改革中發展壯大,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還有眾多的中小集體企業在“專、特、新、精”上下功夫,發展特色經濟,成為地方經濟的骨幹力量。如廣西博白縣編制工藝品、陸川縣鐵鍋、荔浦縣衣架、賓陽縣小五金等四個特色地區經濟,到2007年底,有企業1576個,從業人員25.52萬人,實現銷售額34.33億元。

  據國家公佈的經濟普查結果,截至2004年底,全國第二、三産業325萬個企業中,集體企業34.3萬個,集體聯營企業0.6萬個,股份合作制企業10.7萬個,三類企業合計45.7萬個,佔14%。資料顯示,2004年國內生産總值為13.6萬億元,其中集體約3萬億元。另據海關統計,2005年皮革、傢具、家電、五金、文教、工藝美術等11個以集體企業為主的輕工行業,出口創匯1469.5億美元,佔當年全國出口總額的19.3%。

  “事實表明,集體經濟是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基礎。改革發展中的城鎮集體經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陳士能説。

分享到:
編輯:高大林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