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黨中央關心寧夏發展:50年深情關愛 50年輝煌巨變 

時間:2008-09-16 14:55  來源:新華網

  2007年4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考察工作。這是胡錦濤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白芨灘林場大泉治沙實驗區同當地幹部群眾親切交談,仔細了解防沙治沙工作情況。 新華社記者鞠鵬攝(資料圖片)

  新華網銀川9月16日電(人民日報記者杜峻曉 周志忠 新華社記者王存理 徐京躍 孫波)寧夏,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地,既有邊塞風光的雄渾,又有江南景色的秀麗,被稱為“塞上江南”。

  “不到長城非好漢”。毛澤東在六盤山上寫下的不朽詞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進。

  從北京到銀川,從中南海到賀蘭山,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著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600多萬各族兒女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6.6萬平方公里的山川發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半個世紀的深情關愛,半個世紀的輝煌巨變。寧夏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凝聚了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希望。50年來,在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寧夏各族幹部群眾同心同德、頑強奮鬥,推動寧夏各項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寧夏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又好又快地前行。

  “促進民族關係和宗教關係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9月2日,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的學生在教室上課。成立於1985年的寧夏伊斯蘭教經學院,是經國家宗教局批准建立的伊斯蘭教高等學府,建校20多年來,共畢業、結業各類學生、學員2480多人,成為伊斯蘭教宗教管理人員和教職人員的搖籃。目前,學院有8個本科班,在校學生410多名,其中女生82名,開設課程20多門。新華社記者劉泉龍攝

  巍峨的六盤山、賀蘭山南北屹立,奔騰的黃河水穿越而過……目前全國約有1000多萬回族人口,是我國除漢族以外分佈最廣的民族,其中寧夏回族人口約有218萬,佔自治區總人口的35%。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黨中央就把回族的自治問題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偉大創舉,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經過長期探索和反覆實踐後得出的結論。1949年11月,毛澤東在致中共中央西北局的一封信中就強調,在一切工作中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大批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1957年6月,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決議。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這是中共中央倡議的,得到了全國廣大回族幹部群眾以及甘肅省各界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援。在這一區域內,回族人口占三分之一,漢族、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口占三分之二。寧夏各族人民踏上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新征程。

  為在寧夏建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黨和國家領導人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2005年8月12日,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吉強鎮幹部在一村民家調解鄰里糾紛。吉強鎮在開展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鎮黨委針對鄰里、婚姻、徵地拆遷、民族宗教等易發矛盾糾紛的重點,做好排查摸底,堅持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村鎮,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新華社發(資料圖片)

  在自治區成立之初,黨中央、中央政府和毛澤東就委派林伯渠到寧夏指導工作。

  1964年春,在革命戰爭年代數次到過寧夏的鄧小平第四次來到了寧夏。他説,寧夏作為民族地區,特別是在回族聚居的西海固地區,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加快經濟建設步伐,把各族群眾的生産、生活搞上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十分關心民族政策在寧夏的落實,多次強調指出,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認真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注意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特別是回族幹部。

  “塞上江南,再放異彩”。1991年6月,江澤民考察寧夏過程時,看到作為民族自治地方的寧夏,社會安定、民族和睦、經濟發展,十分高興,欣然題詞。他指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做好民族工作,處理好民族問題,關係到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關係到祖國的統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緊密聯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實際,貫徹好黨的基本路線,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全面進步,以實現共同富裕、各民族共同繁榮這個總的目標。

  寧夏人民不會忘記,1995年6月、2000年5月和2007年4月,胡錦濤三次來寧夏考察。他對寧夏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為寧夏的民族團結進步確立了遠大目標。胡錦濤反覆告誡當地的同志,促進民族關係和宗教關係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寧夏是我國回族最大的聚居地,是信仰伊斯蘭教群眾比較集中的地區,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對維護寧夏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具有重要意義。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今天的寧夏,各族人民和睦相處,攜手前行,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已成為寧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

  這是實現民族平等的50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寧夏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頒布了《寧夏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規定》《寧夏清真食品管理條例》等150多件地方法規、條例和自治政策;確保回族作為主體民族在寧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在自治區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上,回族代表所佔的比例始終與回族人口的比例相適應,並略高於人口比例;充分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全區218萬回族人口中,平均500多人擁有一座清真寺;大力開展民族理論研究和民族政策教育活動……

  這是共同團結奮鬥的50年:寧夏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不斷成長壯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寧夏進一步加快了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步伐。全區少數民族幹部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2.5倍,比1958年自治區剛建立時增長了10.5倍。4萬多名回族幹部和回族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人才成為各行業的骨幹力量。與此同時,寧夏少數民族考生的高考錄取比例逐年上升,從1995年的22.62%提高到2007年的33%。

  這是全面進步發展的50年:為加強民族團結,寧夏把每年的9月定為“民族團結月”。1983年以來,確定每5年召開一次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模範個人表彰大會,現已累計表彰先進集體650個,先進個人1934名,受到國家表彰的民族團結先進集體134個,先進個人161名,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一步發展。

  寧夏50年的輝煌巨變,證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全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寶貴機遇,著力推動科學發展”

  9月4日,企業員工在操作屏前觀察單晶矽生産情況。目前,寧夏2000噸單晶矽一期項目已完成投資1.3億元,並投入生産,預計年産單晶矽600噸。該項目共分三期,總投資6.94億元。整個項目預計于2009年完成。企業全部投産後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4億元、稅收1.5億元。單晶矽的原料生産與産品開發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工業生産附加值。新華社記者 劉海峰 攝

  這是一組令人矚目的數字:2007年,寧夏全區生産總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均位於西部地區前列,地方經濟發展年均增長率連續8年高於全國平均水準;每人平均發電量居全國第一,每人平均産煤量居全國第三;每萬人擁有高速公路位居全國前列……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50年前,寧夏回族自治區剛成立時,連火柴、食糖都需要從區外調撥,糧食也要靠國家大量返銷。

  發展是硬道理,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新世紀新階段,“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成為民族工作的主題。

  “力爭用5到10年時間,在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和山川秀美上有一個新的良好開局。”2000年6月,江澤民再次考察寧夏時指出,西部大開發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國家必須予以重點支援。國家要制定支援西部開發的財稅、金融、外資外貿、吸引人才和科技教育等方面政策。西部地區面貌的根本改變,需要許多代人的持續努力。我們必須充分做好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準備,同時又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

  被譽為中國“枸杞之鄉”“灘羊之鄉”“甘草之鄉”“長棗之鄉”“硒砂瓜之鄉”“馬鈴薯之鄉”的寧夏,優勢是資源豐富,劣勢是生態脆弱,水資源短缺。著力推動科學發展,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又好又快地把寧夏現代化建設搞上去,是黨中央對寧夏的新要求。

  胡錦濤十分掛念寧夏的改革與發展,對在新起點上實現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準,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1995年6月,2000年5月,胡錦濤考察寧夏時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觀念,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充分發揮當地的優勢,增強信心和緊迫感,確保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007年4月,鶯飛草長,塞上江南欣欣向榮。胡錦濤第三次考察寧夏,他叮囑當地的回、漢幹部,緊緊抓住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寶貴機遇,著力推動科學發展,努力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深化改革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統籌抓好就業、社會保障、扶貧開發等工作,紮實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在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寧夏從2002年開始憑藉煤炭資源富集、交通便利等獨特優勢,舉全區之力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使之成為寧夏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此次,胡錦濤深入考察了寧東基地。他指出,寧夏煤炭、非金屬等礦産資源豐富,黃河水能資源富集,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獨特。要依託自身優勢,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加快産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又好又快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加快發展商務、旅遊等服務業,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加快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黨中央、國務院要求中央各有關部委繼續加大對寧夏的對口支援力度,幫助寧夏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政策,做好寧夏相關專項規劃與全國規劃的銜接,深化重大項目前期工作,針對寧夏發展中的特殊困難和問題給予特殊的幫助和支援。今年8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8條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寧夏進入了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50年來,寧夏的經濟總量增長59倍,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50年前,寧夏人吃飯要靠國家大量返銷,現在每人平均佔有糧食530公斤,由糧食調入省變為糧食調出省;50年前連火柴、食糖都需要從外省調撥的寧夏,如今已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裝備製造和農副産品加工為基礎的現代工業體系。

  我愛我的寧夏美,

  塞上明珠放光輝;

  高峽出平湖,

  大壩多奇偉;

  千里河套歌甜花香,

  廣闊平原牛壯羊肥……

  這是人們對今日寧夏的深情歌唱。

  “把更多資金用在支援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陡坡村小學師生向寧夏軍區給水工程團給水官兵表達敬意 寧夏軍區政治部宣保處提供 張欣攝(資料圖片)

  寧夏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沙漠肆虐,生態脆弱,是我國土地荒漠化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給寧夏不少地區群眾生産生活帶來嚴重困難。特別是西海固地區生態環境惡劣,歷史上以“苦瘠甲天下”而聞名。新中國誕生後,黨和政府傾注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幫助西海固各族群眾建設家園。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他們年復一年“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的貧困狀況。

  1972年,周恩來總理聽説西海固人民還在乾旱和貧窮中受煎熬時,不禁潸然淚下。他在中直機關7000人大會上説,西海固人民還在受苦,我這個當總理的有責任啊!隨後,國家緊急調撥大批救濟物資運往西海固。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寧夏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很繁重,各族人民改善民生的願望很迫切。寧夏作為民族自治地區、革命老區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只有把民生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諧,使各族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2007年歲末,一封寄自千里之外的長信,放在了胡錦濤的書案上。“俺貧水山區的老百姓,能在家門口喝上甘甜的井水,這是村裏人從來都不敢想的事啊!鄉親們喝在嘴裏,甜在心裏,打心眼裏感謝共産黨!感謝親人解放軍……”信的落款是:陡坡村全體村民。胡錦濤當年4月到陡坡村考察後,寧夏軍區給水部隊為村民們打出了三口甜水井。喜訊傳來,胡錦濤欣然提筆作出批示:寧夏彭陽縣陡坡村全體村民來信感謝寧夏軍區給水部隊幫助他們打井,解決了吃水難的問題。請向給水部隊全體官兵轉達親切慰問。希望再接再厲,做出更大成績。

  解決好人畜飲水問題,始終牽動著中南海。1995年6月,胡錦濤一到寧夏,就深入到旱情嚴重的寧夏同心縣窯山鄉,走進五道嶺村回族農民馬俊義、馬俊珍的窯洞中,關切地詢問了旱情和災區群眾的生活情況。當他聽到群眾飲水很困難時,囑咐隨行的當地幹部,要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時刻挂在心上,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處理好改革中的利益關係,切實解決好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把廣大人民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和政府的周圍。

  胡錦濤每次來到寧夏,都頂風沙,走荒漠,登沙丘,向當地幹部、群眾和科技人員仔細詢問防沙治沙情況,同大家一起商討運用先進科學技術防沙治沙的對策。2000年5月,胡錦濤還專門看望了全國治沙勞動模範白春蘭。他強調,在生態環境治理中,一定要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把群眾性的治理活動和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結合起來,把加大資金投入和依靠科技進步結合起來,把近期目標和長遠打算結合起來,通過不懈的努力,真正把這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情做好。

  對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産生活,特別是群眾上學、看病、看電視等現實問題,胡錦濤一直牽掛於心。2007年4月11日至14日,胡錦濤深入西海固地區,走村入戶,噓寒問暖,反覆強調要繼續實施開髮式扶貧,把更多資金用在支援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盡最大努力加快貧困地區發展,讓農村貧困群眾早日過上小康生活。臨別時,胡錦濤飽含深情地寄語:祝願鄉親們儘快富裕起來。

  8月19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一位小朋友在晾曬枸杞。新華社記者 高學余 攝

  向“世界級貧困”告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被公認困擾當今世界的兩大難題--民族與貧困問題,已經和正在得到成功解決:西海固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已由1993年的139.8萬人減少到如今的5萬人以下;貧困發生率也從1994年的15.6%下降到現在的3%以下。2007年西海固地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215元,增長12.2%,成為寧夏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速最快的地區。

  西海固的發展和變化,只是一個縮影。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經過各族幹部群眾共同團結奮鬥,今天的寧夏不僅實現經濟總量快速提升,同時實現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初中升學率達到80%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準5.6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2%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準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0%以上,已跨入高等教育大眾化行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業人口85%以上;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超過93%,位居西部地區前列;2008年,全區187個鄉鎮將全部建成文化站(中心);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沙漠化土地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65萬公頃,減少到118萬公頃,在全國率先實現沙漠化逆轉,城鄉居民生産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準有了顯著提高。

  走過輝煌50年的寧夏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平等、團結、進步、互助、和諧成為寧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一個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新寧夏展現在世界面前,寧夏的明天會更好。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