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5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四川汶川縣映秀鎮會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這是會晤後,溫家寶總理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一同會見中外記者。 新華社記者 任勇攝
新華網北京6月5日電(記者李志暉 丁靜)汶川大地震發生三周後,中國地震災區已轉入災後重建階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方在災後重建過程中繼續歡迎國際社會的幫助和支援。5日,又一批由聯合國系統提供的衛生物資送達成都。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一名專家已抵達北京,同國際勞工組織一道,幫助中國政府制定地震災區的中長期重建和安置計劃。
“聯合國已經做好準備,將向中國災後重建提供進一步支援。”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員馬和勵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
此間觀察家認為,中國在前一階段抗震救災中對國際社會的空前開放程度,將在災後重建中進一步強化。
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造成舉世震驚的悲劇,也在無意中成為外界觀察中國開放程度的窗口。
資料圖片:5月17日,日本搜救人員將遇難者遺體抬出廢墟。當日7時25分,日本救援人員歷經16個小時的搜救,在四川青川縣喬莊鎮一處倒塌的六層樓房廢墟中挖出兩具遇難者遺體。 新華社記者 李濤攝
震後第三天,中國同意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四國政府派遣專業救援人員赴災區協助救援行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允許外國專業救援隊入境救災。
此後,中國又宣佈接受外國醫療隊來華協助救援。來自俄羅斯、日本、義大利、德國、英國、法國、古巴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醫療隊員來到災區,全力救治中國受災民眾,規模堪稱空前。
震後,中國不僅主動向世界求援,令外界尤其驚訝的是,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中國還同意俄羅斯、新加坡、德國等派遣軍機向災區運送緊急救災物資。
中國的抗震救災也罕見地成為外交舞臺:新任韓國總統李明博成為首個到中國地震災區慰問的國家元首;溫家寶總理在震中區域同來訪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會面;將中國作為首批出訪國家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邀請震區中小學生到俄療傷……
資料圖片:5月21日,俄羅斯醫生為77歲的黃文芬老人做手術。當日,俄羅斯醫療隊在地震災區四川省彭州市開始救治傷員。醫療隊搭建起充氣移動醫院,設施包括手術室、病房、工作間等。 新華社發(曾碩 攝)
中國對國外非政府組織的救援行動也表示歡迎。溫家寶總理在災區偶遇美國“心連心國際組織”的志願者,他緊握領隊魯濱遜醫學博士的雙手説:“謝謝你們,我感謝美國人民對這場特大自然災害的支援。”
“中國接受國際援助,全力拯救生命,這是對國際社會善意的積極回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説。
截至6月4日,國際社會共向中國汶川地震災區提供現金援助約35.55億元,到賬捐款10.13億元,捐贈物資價值11.54億元,已運抵災區物資價值約3.88億元。
“改革開放使我們融入了國際大家庭。”沈驥如説:“地震這一災難事件也成為民間和官方外交的結合點,給世界和中國相互了解的特殊機會。”
5月17日,一名外國記者(前右)在北川中學廢墟上進行現場報道。 新華社記者 徐壯志 攝
在這幅中國抗災史上最開放的場面中,對境外媒體的開放也引人注目。震後第二天,境外記者即陸續趕到災區進行現場採訪和報道,中國有關方面為外媒盡力提供協助和便利。
國際救援努力也受到中國民眾的讚賞。首支抵達中國災區的日本救援隊,其專業和人性化的舉動,贏得當地民眾的關注和感謝,以致他們深夜啟程回國時,不少成都市民冒雨相送。
在災區救死扶傷的外國醫療隊員被中國百姓親切地稱為“現代白求恩”。加拿大醫生白求恩于上世紀30年代率加拿大美國醫療隊來到中國,幫助正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國人民,不幸在一次急救手術中受感染犧牲。
資料圖片:德國紅十字會的專家斯文佳(左)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中德紅十字會野戰醫院查看一名出生10多天的嬰兒的生長情況(5月28日攝)。中德紅十字會野戰醫院由11名德國醫療、技術專家和近百名來自上海華山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設內科、外科、兒科和婦産科,為受災群眾提供醫療服務。連日來,德國專家和中國醫護人員配合默契,為地震災區群眾提供醫療服務。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當然,中國積極尋求國際社會援助,與一直強調的“自力更生”並不矛盾。事實上,自力更生仍是中國取得抗震救災勝利的根本。
中國和國際的經驗均表明,災後重建的任務更為艱巨。馬和勵表示,聯合國願意憑藉災害評估、環境領域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和國際經驗,對中國鼎力相助。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劉江永教授認為,中國應在重建過程中繼續善用國際社會的力量。“國外發達的技術和經驗是我們在災後重建和心理救助中急需的。中國需要逐漸建立更協調、更透明的機制,回應國際善意,讓外援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