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齊紫劍 劉東凱)進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陰影依然濃重,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劇烈震蕩。“次貸危機”幾個月前還只是經濟學家的話語專利,但是最近,它也經常出現在中國諸多股民的日常閒談中。英國《金融時報》在一篇報道中説: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中國股市與動蕩的全球股市共同經歷了起起落落,中國迅速增長的實體經濟也受到全球低迷的影響,但中國仍將為全球經濟貢獻出異常活躍的增長”。
由於將舉辦北京奧運會,2008年的中國無疑凝聚了世界更多的目光。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世界各國將通過這一觀察中國走向的窗口,了解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了解中國這艘航船在世界風雨中如何更好地破浪前進。
迎接全球化給發展繁榮帶來的機遇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的第一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30週年,是舉辦北京奧運會之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將對改革開放經驗進行系統總結,以期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上,迎接互利共贏的新發展。
“到今年年底,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就30年了。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方針與建設市場經濟的方針並舉,內政和外交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雅科夫 貝格爾最近如是評論道。
貝格爾認為,中國從全球化中受益:政治穩定、廉價和勤懇的勞動力、各類政策優惠將大量的外國企業家吸引到中國;急劇增長的出口拉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國外現代化的工藝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又為民族企業所利用和借鑒。
事實的確如此,從1978年到2006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17607億美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65%左右。這期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過685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80多家在華投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引進來”“走出去”,加強經貿往來有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空間。
機遇,不僅是與一個個企業、國家展開闔作,也意味著中國進一步在全球體系中履行義務,享受權利。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約翰 伊肯伯裏看來,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在內的全球貿易制度“對中國來説是有價值的”,其價值還將“與日俱增”,“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經常面對歧視性威脅和保護主義,多邊貿易原則和解決爭端的機制給中國提供了應對的手段”。
2008年是中國和世界的奧運之年,北京奧運會將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也將帶動舉辦城市和東道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2月9日在東京舉行的西方七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認為,世界經濟的基本面目前仍是穩固的。對於中國來説,這也意味著支撐新一輪世界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條件沒有大的變化,和改革開放的29年一樣,2008年,中國的發展仍具有外部機遇。
複雜多變的外部經濟環境帶來挑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多變化。進入2008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在連續5年擴張之後放慢步伐,不可避免地給中國帶來挑戰。
在美國發生次貸危機、世界經濟降溫之際,聯合國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最近分別發表對2008年世界經濟的展望報告,認為受美國經濟因素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將比去年放緩。
英國《觀察家報》在最近的一篇報道中援引廣東一位旅行包生産商的話説:“美國的經濟問題對我們的業務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主要對美國和加拿大出口,由於那裏經濟面對困境,我們帳單中60%到70%未能得到及時支付。”
在美國及世界經濟放緩背景下,中國的出口將受到影響。美國羅斯資本合夥公司副總裁唐納德 斯特拉斯海姆認為,中國很多出口商品都運往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這些發達國家經濟放緩將導致購買力降低,影響中國産品出口。全球財經研究公司首席經濟師納裏曼 貝拉韋什預測,今年美國消費開支增長將會減半,從2007年的3%降至1.5%。
與此同時,貿易順差過大會導致貿易摩擦加劇,也加大了中國經濟受外需影響發生波動的風險。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經濟資訊綠皮書《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報告(2008)》認為,去年中國外貿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很多産品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偏高,一些商品受到歐美國家的反傾銷調查和指控。凈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明顯偏高,中國經濟受國際不穩定因素影響的潛在風險加大。
此外,國際市場原油、商品價格上漲將給國內市場帶來壓力,也會加大國內的通貨膨脹預期。而美國的次貸危機導致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中國也很難置身事外。挑戰似乎並不遙遠。
冷靜觀察 沉著應對
做好2008年的工作,對保持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具有重大意義。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杜大偉説,儘管全球經濟的放緩會影響中國的出口以及貿易部門的投資,但國內需求應會保持旺盛勢頭。世界銀行2月4日發佈的《中國經濟季報》指出,2008年中國經濟仍會保持強勁增長,並且有條件在必要時刺激國內需求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內外協調,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促進我國發展和各國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增長品質。要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品質,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增強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能力。
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的經濟學家高路易的話説:“如果中國能夠重新調整經濟,減少對資源和資本的依賴,推動環保經濟的發展,讓更多人分享成果,那麼長期保持9%至10%的年增長率將會是全世界發展中國家都期待的結果。”
面對外部經濟環境的新變化,中國沉著、積極應對。胡錦濤總書記1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正確把握世界經濟走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充分認識外部經濟環境的複雜性和多變性,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節奏和力度,盡可能長地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當中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時,中國在2008年將繼續給世界帶來貢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月29日在其《世界經濟展望》中説,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迄今仍在繼續強勁擴張,其中以中國和印度為主。《展望》雖然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可能減緩至10%,但認為這將有助於減輕經濟過熱的擔憂。世界銀行《2008年世界經濟展望》預計,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經濟體的活力將對美國目前的增速放緩起緩衝作用。
國際組織對中國克服挑戰,以更好的方式續寫發展繁榮篇章,並給世界帶來貢獻深具信心。而英國《金融時報》則斷言,“一個發展均衡的中國,將支撐起全球經濟”。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2008,將再次見證中國與世界積極而深刻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