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改革取得突 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資産五年翻番

時間:2007-10-15 08:32  來源:《上海證券報》

  黨的十六大至今,中國銀行業的改革發展已走過了五年曆程。五年來,中國銀行業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批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陸續完成股改上市,帶來了銀行業公司治理水準和業務創新能力的大幅提高。全面開放也使中國銀行業整體競爭力和運營水準邁上了新臺階。截至2007年6月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資産總額已達48.51萬億元,比2002年的23.6萬億元翻了一番。

  今天,承載著銀行業改革的纍纍碩果,我們迎來了黨的十七大。撫今追昔,我們有理由為五年間的成就自豪,但展望未來,卻依舊任重道遠。

  2003年11月,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領導小組正式成立,指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

  中行和建行首開股份制改造試點,拉開了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的大幕。此後,交行、工行的股份制改造也相繼啟動。隨著銀行股的陸續上市,銀行業上市公司市值佔比也在快速提升。目前已經上市交易的14隻銀行股總市值約佔兩市總市值的20%。

  據銀監會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資産總額48.51萬億元,比2002年的23.6萬億元翻了一番;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後凈利潤為2543.3億元,相當於2003年全年利潤的7.9倍。不良貸款問題明顯改善。截至2007年上半年,全部商業銀行五級分類不良貸款餘額1.26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6.45%,下降了6.4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也由2003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上半年的7.67%,資本充足率達到8%監管要求的商業銀行增加至125家,而2003年,能夠達到這一標準的銀行還僅有8家。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7月末,在中國註冊的外資獨資和合資法人銀行業機構共23家,下設95家分支行及附屬機構;22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了132家外國銀行分行;44個國家和地區的188家銀行在華24個城市開設了239家代表處。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逐漸加大,近幾年來,外資銀行也加快了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的步伐。

  通過對外開放,中國銀行業引進了國際上先進的銀行經營管理理念和技術,推動了銀行業全面改革,提高了銀行業的綜合競爭力。目前,中外資銀行的合作日益密切,從業務合作發展到股權合作,正在形成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格局。

  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一直強調,提高銀行核心競爭力是當務之急。而金融創新則成為提升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切入點。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的發佈,標誌著中國銀行業個人理財業務進入規範發展的時代。

  作為理財業務的延伸,為配合外匯管理政策的調整,銀監會積極推動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QDII)的開展,並率先允許商業銀行代客投資于境外股票市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8月末,共有23家中、外資銀行(12家中資,11家外資)取得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其中21家中、外資銀行(12家中資,9家外資)共取得161億美元境外投資購匯額度。

  ■機構巨變

  國有商業銀行 從“瀕臨破産”到受人追捧

  作為我國金融業的主體,近幾年發生在國有商業銀行身上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從2003年底匯金向中行、建行注資450億美元開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按照“財務重組-完善公司治理-公開發行上市”的路線穩步推進,並取得顯著成效。

  四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中穩步發展,資産總規模由十六大前的12.5萬億元增加到目前的27.0萬億元,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已先後完成股份制改造並在境內外上市。截至今年9月25日,在全球上市銀行市值前十大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已穩穩佔據三席。

  用工行董事長姜建清的話來説,“過往短短數年間,中國的銀行從不良貸款高企、經營效益低下、風險控制脆弱乃至‘瀕臨破産’,一躍成為全球投資者追捧的藍籌股。”

  中小銀行 經營管理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小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城市信用社)在大力做好風險處置的基礎上,以國際先進銀行為標桿,以管理模式和流程再造為主線,以自主創新為動力,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取得了明顯成效。

  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小商業銀行總資産94864億元,佔全金融機構總資産的19.33%;不良貸款率3.57%,比全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低1.9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9.34%,比全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高2.63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到2007年6月末,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已有7家上市。各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均建立起“三會一層”的公司治理架構,治理水準明顯提升。

  城商行作為一個群體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特別是經過2006年比較集中的資産重組和增資擴股,平均不良貸款率已經降至5%以下,資本充足率達到8%以上,由“初創期”進入全面“成長期”。今年以來,南京銀行、寧波銀行、北京銀行陸續上市,更是揭開了城商行發展的新篇章。

  非銀機構 風險處置取得重大成績

  長期以來,由於國內非銀行金融機構是金融風險多發地帶,而其數量在單體金融機構中又佔據了相當比例,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處置一直是銀監會的一個工作重點。

  近年來,銀監會在積累非銀行金融機構處置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研究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處置方式,不斷完善風險處置規章制度,正逐步建立起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長效機制,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工作取得重大成績。據統計,從銀監會成立至今,高風險非銀行金融機構處置數量達26家。其中:信託公司6家,金融租賃公司4家,財務公司16家。

  事實證明,果斷地對高危信託機構實施停業整頓,既能最大限度減小財産損失,控制風險蔓延,同時也將對惡意經營的信託機構産生震懾作用,為依法合規經營的信託機構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54家正常經營的信託公司固有資産總額717.2億元,較去年底增長5.9%;信託財産規模更是大幅增長,達6183.6億元,較去年年底增長71%;實現凈利潤44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利潤的12.42%。

  農村金融 新型農村金融風生水起

  説起近年來農村金融領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去年底銀監會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政策,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

  受此政策影響,今年以來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試點地區大有風生水起之勢。根據銀監會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6個試點省(區)已核準23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11家,貸款公司4家,農村資金互助社8家。另外,還有8家機構已提出申請,其中2家已獲籌建。

  截至目前,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共計吸收存款19345萬元、累計發放貸款22008萬元。

  農信社改革是農村金融市場另一個最大的亮點。2003年以來深化農信社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2007年8月10日,海南省聯社正式掛牌成立,改革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基本完成。

  ■專家觀點

  銀行業改革  仍任重道遠

  今天,承載著銀行業改革的纍纍碩果,我們迎來了黨的十七大。撫今追昔,我們有理由為黨的十六大以來銀行業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自豪,但展望未來,卻依舊任重道遠。

  應該看到,儘管銀行業改革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與發達國家大銀行相比,我國銀行業依然是“形似”大於“神似”。為此,下一步還需實現總分行上下聯動、將股份制改革成果推向縱深,要深化人力資源改革和薪酬分配製度改革,全面落實責任追究制度,形成切實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內控機制,並確保新體制、新機制在全系統內有效運作。

  從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來看,當前超過80%的收入來自利息收入。需要看到,我國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必然帶來資金“脫媒”,同時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也使銀行利差趨於收窄。這説明,銀行業的未來發展還需未雨綢繆,在鞏固傳統資産業務的同時,加大對中間業務、衍生産品等的投入力度,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

  與大中城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目前廣大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覆蓋率還很低、金融服務也不充分。下一步,還需以服務“三農”為導向加快農行、農發行等機構的改革工作,並吸引包括外資、民間資本在內的多種資本進入農村地區,培育安全高效、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

  隨著銀行、證券、保險之間的業務交叉、跨業經營不斷增加,以及國外金融資本的不斷進入,現有的銀行監管體制也面臨挑戰。為防止監管重復和監管真空,當前需要站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金融安全的高度,從改進監管協調機制、完善主監管制度等方面進一步改革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苗燕 郭田勇 但有為)

分享到: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