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路透社:中國經濟轉型須忍受增長放緩之痛

時間:2009-09-14 15:26   來源:中國網

  路透社9月7日文章:中國經濟“闖關”須忍受結構調整中的增長放緩之痛

  儘管從大的哲學上來説,經濟高增長和結構調整並不矛盾,但對於中國政府的宏觀政策選擇來説,這的確是現實問題。數位政府高官近日明確表示,為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忍受經濟增速適當放緩之痛,以加大結構調整的實施力度。

  中國經濟發展的困難與機遇並存鋻於中國沿海、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面臨的調整壓力更大,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空間反而因此擴大;同時,由於中國長期依靠投資、凈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結構問題正在調整,服務業的發展則又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説,中國經濟發展的困難與機遇並存。因此,財政部長謝旭人、央行行長周小川在G20會議上,所做的中國繼續採取措施鞏固經濟企穩回升態勢的表態,無疑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一些亮光。

  放慢增長速度更有利於調整結構宏觀經濟學家們也指出,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的調整與中國的調整並非一個概念。美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服務業,最領先的科技、資訊産業,屹今為止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而中國過去更多依靠的是投資與凈出口拉動增長,尚未形成具核心競爭力的優勢。因此,以鉅額投資促增長可能惠及全球經濟復蘇,但或會為自身的長遠發展留下隱患。

  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則回應説,對上海這樣的地方來説,也許低增長速度是一件好事情。只有在放慢增長速度的情況下,才更利於調整結構。他並指出,中國的加工製造業在沿海地區已經發展了幾十年,沒有很好地實現向內地的産業轉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太偏愛這些企業了,害怕轉移過程中會降低經濟增長。

  經濟不平衡是導致危機的根源經濟不平衡是直接導致金融危機並産生此次經濟衰退的根源,因此,全球在大膽實施經濟刺激政策的同時,也努力將調整經濟結構當作中長期政策考慮的重心。特別是以超常消費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數年的美國,同樣面臨著結構調整問題。“危機以後,美國也好、中國也好,同時都面臨著各自的轉型任務。但是中美兩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兩國的轉型任務是很不一樣的,相似的地方很少。”郭樹清稱。

  著力點應該是在調結構、擴內需可以説,美國的調整更多是集中于總量上,並未傷筋動骨,危機過後將再度穩步前行;而中國卻面臨長期依賴的發展模式産生動搖的危機,政府必須保持清醒認識,並保證各項政策出臺的科學性。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牟新生曾撰文指出,金融危機後政府實施的寬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沒有方向性問題,但著力點應該是在“調結構”、“擴內需”上下功夫,一味追求投資拉動增長,甚至加大産能過剩行業的重復建設的發展思路,恐怕難以為繼。

  當前,對鉅額固定資産投資帶來利弊的審視,或者就是中國政府的一種反思。此前,中國國務院在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實施過程中,首次提出要防止部分行業的産能過剩、重復建設等問題。

  GDP增長是經濟活動結果而非目標實行農村土地承包制、發展外向型經濟、破除福利分房制度等,這些改革政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並令中國經濟保持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GDP增長應該是各項經濟活動的結果,而非目標。”國泰君安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林朝暉如是説。他認為,GDP只不過是全社會經濟活動最終結果的一個數據體現,不應本末倒置。目前,已有跡象顯示中國的財政財策和貨幣政策正在向消費、科技創新、並購重組、新興能源産業發展等方向轉換。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