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30分左右,正在成都採訪的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兩名女記者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在接下來的幾週中,她們以一部"成都日記"的廣播專欄,將穿越震區的親身經歷用電波傳到大洋彼岸,使美國民眾體會到中國人在這場自然災難中的悲痛和堅強。一年後,她們重返震區,續寫"成都日記"。
2009年5月13日 108個地震“羅漢娃”舉行生日抓周會 5月13日,地震“羅漢娃”正在抓周。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四川省什邡市婦幼保健院被震成危房,相鄰的千年古剎羅漢寺當天收留了將要臨産的全部孕婦。羅漢寺內,禪床變産床,廚房成産房,從5月13日清晨到8月7日什邡市婦幼保健院板房區建好的兩個多月裏,羅漢寺內先後誕生了108個孩子,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羅漢娃”。2009年5月13日,在什邡市剛剛落成的由北京援建的北京小學操場上,108個“羅漢娃”舉行了集體生日抓周活動。許多愛心人士不遠千里來到現場,與寶寶們結對,拜認乾爹乾媽。
從今年5月4日開始,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最受歡迎的新聞雜誌類節目《時事縱觀》,繼續向全美推出"成都日記"欄目,通過廣播、圖片和網路部落格等手段從四川地震災區發回第一手報道,併為廣大美國聽眾開設了一個網路聊天平臺,暢談感受,發表評論,以這種特殊的參與方式紀念四川地震一週年。
節目主持人梅麗莎 布洛克在成都通過電話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她和節目製作人安德烈婭 許4月底重返成都,製作這一專題節目,在"5 12"地震週年前播放10至12期, 通過微觀視角,關注普通災民生活的改變,以便"給這場災難一張人性的面孔",使美國民眾跨越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了解災區民眾的喜怒哀樂。
布洛克説,一年後的地震災區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災區房屋重建。"去年離開成都時,不少災民還只能住在街頭的帳篷中,如今很多人已經搬進新房。"此外,一些在地震中喪子的母親們已經誕下或者正在期待新生兒,給這片遭遇慘重災難的土地帶來希望的喜悅。
然而,她也發現,儘管生活重建已經步入正軌,但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痛楚仍然留在大多數倖存者心中,需要更多時間去平復。此外,人們也在深刻思考著這場地震帶來的經驗教訓,如何使建築更加結實,更具抗震能力。
在部落格中,布洛克寫到,在一年後,看到地震帶來的破壞,她仍然"不禁屏住呼吸",看到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庭承受的感情負重,也會讓她痛徹心扉。但與此同時,"到處都出現了新生和重建的跡象",四川恢復正常生活的速度令她震撼。
打開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網站,"成都日記"的標識映入眼簾---紅色作為底色,右邊是一名建築工人正在作業,左邊是花朵盛開的畫面。在欄目中,兩名女記者講述了在地震中失去雙腿的殘疾女孩黃美華(音)堅強樂觀的新生活;回訪了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災民王丹(音);記錄了北川一座古鎮艱難但逐步改善的重建現狀;也展現了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打算重建災區新生活的決心和努力……沒有太多華麗詞藻,平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和豐富的圖片將災區重建現狀和災民的感情世界呈現在聽眾和網民面前。
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在全美擁有600多家成員電臺,每週聽眾數量達到1300萬人。“成都日記”欄目開設後,一直受到美國民眾的廣泛關注。他們在網上留下熱情洋溢的感言,對四川災民寄予美好希望。
去年,“成都日記”播出了一個成都人為地震創作的詩歌《輓歌》,深深打動了華盛頓州的美國聽眾麥格魯。作為一名業餘鐵匠,他很快便用鐵和銀製作了一個雕像---盛開在瓦礫中的蒲公英,借喻四川災民堅強向上的精神。今年5月12日,這一藝術品在四川新開幕的地震博物館中展出。(本網駐華盛頓記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