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拉合作未來3年向“新”向“智”藍圖繪就

2025-05-20 13:57: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日,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拉共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和《中國—拉共體成員國重點領域合作共同行動計劃(2025—2027)》(以下簡稱《共同行動計劃》)。雙方達成超過100項三年合作項目,中方還宣佈20項支援拉美發展的舉措。

  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航太……外界關注到,高新技術及新興領域成為雙方今後三年的合作重點方向之一,彰顯中拉合作的科技“含金量”不斷提升。對此,記者採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所長宋均營、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拉美研究中心主任曹廷,解讀中拉合作向“新”向“智”發展的成果與前景。

  《共同行動計劃》凝聚雙方共識

  【觀察】

  《共同行動計劃》包含諸多高新技術領域合作內容。比如,“推動雙方在通信設備、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智慧城市、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應用、無線電頻譜管理、教育資訊化等領域開展合作”“加強航太領域合作,根據各國優先事項和能力,共同舉辦中拉北斗合作論壇,共建中拉北斗應用合作發展中心”“應各國需求,探索提升5G網路覆蓋水準及各領域數字化應用程度的合作可能”等。

  當前,中拉合作從傳統領域向新能源、數字技術、跨境電商等領域不斷拓展。玻利維亞科學家、安第斯路國家科學技術組織主席兼創始人馬爾克卡貝羅指出,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已準備好共建未來,科技合作不再是次要議題,而是外交政策和區域發展的核心要素。

  【解讀】

  宋均營:從《共同行動計劃》看,中拉合作全面拓展、提質升級,從傳統的大宗商品、初級産品貿易擴展到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和航空航太等高新技術領域,不僅立足於現狀,更面向未來。

  從合作動力看,中拉有發展共識——當前,第四次産業革命方興未艾,拉美國家在技術革新上存在一定差距,中國則處於科技創新向上攀升的關鍵階段,雙方都有意將科技作為合作的新增長點;中拉也有互補優勢——中國近年來自主創新水準不斷提升,外貿“新三樣”及數字資訊技術發展處於世界領先水準,拉美國家受制于經濟發展水準,投入科研領域的資金有限,但在新能源等領域又具備資源優勢,雙方互有合作需求。

  10年來,中拉論壇建立了部長級會議、中國—拉共體“四駕馬車”外長對話、國家協調員會議等機制,舉辦包括四屆部長級會議及31個領域分論壇在內的百餘場活動,搭建起中拉整體合作的主渠道。其中,科技創新論壇、數字技術合作論壇、航太合作論壇等分論壇活動成功舉行,為雙方科技合作搭建廣闊平臺,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網路。

  曹廷: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應用、5G、航空航太等領域是當今全球科技發展的前沿和熱點,代表著未來經濟發展方向。《共同行動計劃》關注上述領域,體現中拉合作正不斷聚焦新興領域、注重創新驅動,愈發具有戰略性和前瞻性等特點。

  中拉合作向“新”向“智”而行,既源於全球科技變革的外部機遇,也得益於雙方發展需求的內在驅動。一方面,中國在5G、人工智慧、航空航太等領域擁有先進技術和經驗。通過國際合作拓展技術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可以推動中國實現從“製造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轉型。另一方面,拉美地區長期存在産業結構單一、科技創新不足等問題,亟須通過數字技術和高端産業合作實現經濟結構轉型、促進就業以及彌合社會鴻溝。因此,中拉在高科技合作上存在一定的互補性。

  技術合作促進互利共贏

  【觀察】

  近年來,中拉科技合作彰顯成效。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鳳凰工業園成為拉美首個5G網路全覆蓋的環保輕工業園,推動當地産業升級;在哥倫比亞,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電動計程車成為城市綠色交通的新風景線;在巴西,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合作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在環境和災害監測、水資源管理和城市規劃等方面惠及當地發展……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認為,不斷發展的拉中夥伴關係,代表著拉美國家獲得更多自主實現經濟現代化和促進更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解讀】

  宋均營:中拉已經成為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體,其鮮明底色是平等相待,強大動力是互利共贏,胸懷品格是開放包容,根本追求是造福人民,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在科技領域,中拉合作利好雙方。

  ——對拉美國家來説,中拉不僅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能源礦産等傳統領域合作實現提質升級,在5G、數字技術、新能源等新興前沿領域合作也實現快速發展,有利於拉美國家製造業轉型和工業化水準提升,增強經濟韌性與可持續性,也有利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推動其數字、綠色和智慧轉型,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向善帶來的福祉。

  ——對中國來説,中拉科技合作走深走實,有利於中國企業及技術“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服務“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助力國內經濟高品質發展。中國通過合作展現“科技無國界”理念,彰顯倡導“開放科學”、反對技術壟斷、推動全球科技普惠的大國擔當,有利於帶動更多國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參與科技創新合作。這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科技領域的生動體現。

  曹廷:中拉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能夠給雙方帶來諸多益處。

  一是可幫助拉美國家實現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多元化。例如,中國在拉美國家投資建設電動汽車和鋰電池生産廠,有助於拉美國家的礦業經濟升級;中國幫助巴西等國發展數字農業,有助於提升農業生産效率,提高經濟收益。

  二是有助於拉美國家減少社會不平等、創新社會治理。中拉數字技術合作有助於拉美國家提升資訊化建設水準,打造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遠端平臺,擴大醫療和教育服務覆蓋面。同時,數字技術合作亦可幫助拉美國家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提升管理水準和效率。

  三是中拉科技合作有助於打破少數國家對關鍵技術的壟斷,減少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推動技術標準、智慧財産權規則向更公平的方向發展,也有助於雙方共同探索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發展動力,以進一步提升在全球産業鏈和創新鏈中的地位。

  樹立全球南方合作典範

  【觀察】

  人才培養是《共同行動計劃》的一個重點內容。中拉雙方表示,加強政府間科技創新合作機制建設,促進科研人員互訪交流,推動符合成員國實際需求、體現共同利益的聯合技術研究;探索設立中拉青年科學家培訓計劃;探索共建聯合實驗室,支援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短期科研工作;開展數字人才培訓課程,探索建立中拉電子商務合作對話機制等。

  在今年4月舉行的首屆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科學日活動上,中方表示,面向未來,將繼續秉持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合作理念,堅持“科學無國界、惠及全人類”,建設更加開放的科技創新環境。

  【解讀】

  宋均營:中國長期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促進科技進步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積累了成功經驗。而拉美國家在人力資源開發尤其是科學教育投入上存在不足,如何培養科技人才成為困擾多國的難題。對此,中國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觀念,通過多種方式助力拉美國家培養本土科技人才,彰顯責任與擔當。相關合作不僅為拉美國家創造了短期機遇,從長遠來看更是促進了雙方在治國理政等方面的經驗交流。

  曹廷:中拉科技合作體現中國對拉美政策的幾個特點:一是平等互利、共同發展。中方相關舉措基於平等夥伴關係,旨在促進共同發展,體現互利共贏理念。二是注重可持續發展。聯合培養科技人才有助於拉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也為中拉未來合作提供了民心基礎和人才保障。三是體現正確義利觀。中國相關舉措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贏得了拉美國家的信任和尊重,為中拉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未來,中拉科技合作需從多層面協同發力。

  機制建設層面,雙方需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對接,在重大項目中明確權責分工、時間表和路線圖。同時,推動簽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的專項合作協議,為技術標準對接、數據跨境流動等提供制度保障。

  項目規劃方面,根據不同拉美國家的具體國情、科技基礎和現實發展需求,與拉美國家政府、企業共同參與項目規劃,並重視與當地社區的溝通,做好風險評估、環境評估和效益評估,推動中拉互利共贏。

  人才培育方面,深化技術轉移與人才培養,夯實合作根基。加強與拉美國家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促進中拉青年科學人才交流,邀請拉美科學家與中國高校及企業聯合開展研究。同時,積極將中拉聯合研究成果轉化和應用到實際項目中,通過實踐進一步推進科技合作。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