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全球攜手防治荒漠化的新藍圖——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大會成果盤點
新華社利雅得12月15日電(記者王海洲 羅晨 葛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14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落下帷幕。本次大會主題為“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未來”,在13天的會程之後通過了應對乾旱、未來兩年預算、應對沙塵暴、加強科研創新等39項決議文件,為未來全球應對土地退化和乾旱擘畫新藍圖,開啟國際社會攜手防治荒漠化新篇章。
多項關鍵議程取得進展
除土地退化外,抗旱是本次大會重點討論議題,旨在增強各方應對荒漠化的能力。大會為未來全球建立應對乾旱的機制通過程式性決議,決定在2026年蒙古國舉行的《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上,以本次會議內容為基礎繼續討論機制建立議題,並決定成立閉會期間特設小組推進相關工作。
東道國沙特發起的“利雅得全球抗旱夥伴關係”倡議吸引了121.5億美元資金,用於支援世界上最脆弱的80個國家抗旱能力建設;大會還推出人工智慧驅動的全球綜合資訊平臺——國際抗旱觀測站,可協助各國實時監測乾旱風險,提供政策決策參考。
大會通過了對《公約》2025-2026年的核心預算。各方同意總額超過1770萬歐元的兩年預算額,相比上一輪預算年均增長近8%。大會還通過了《公約》2018-2030年戰略框架的中期評估和未來戰略制定等。
大會強調各國在制定荒漠化相關政策時落實性別平等,提出要賦予青年更多決策空間以及技術支援,並首次把牧場等議題納入議程。大會提出要加強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協同,並加強與相關國際組織的聯繫。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是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框架下的三大重要環境公約之一,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稱為“裏約三公約”。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在閉幕大會上説,解決荒漠化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手中”。他呼籲各方協力落實大會決議,真正將共識轉化為行動。
敦促多方籌資多元參與
COP16大會提出加強《公約》科學政策介面的作用,為各締約方提供更加權威和可及的科學建議。與會科學家強調,科學與政策的有效互動有助於確保未來的土地治理舉措更具可行性和持久性。
大會期間發佈的一些報告數據顯示,地球上約77.6%的陸地比30年前更乾旱,乾旱區面積擴大了約430萬平方公里,目前已佔地球南極洲以外陸地總面積的40.6%。還有報告顯示,到2030年至少需要2.6萬億美元的總投資,才能實現各國向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承諾的恢復10億多公頃退化土地;而在土地修復方面每投資1美元,就能激發8美元社會、環境和經濟方面的收益。
本次大會吸引到更多的資金承諾。例如,非洲“綠色長城”計劃從義大利籌集1100萬歐元用於薩赫勒地區的景觀恢復,並從奧地利籌集360萬歐元用於加強該計劃在22個非洲國家的協調和實施。
大會鼓勵青年、社會組織和原住民參與議題討論,確保他們的觀點和優先事項在《公約》實施中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盡責擔當積極履約
COP16大會期間,中國切實履行締約國義務,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援。中國代表團深入參與《公約》核心預算、應對乾旱機制安排、中期評估和未來戰略制定、草原和牧場、沙塵暴等議題,以及履約審查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磋商,發揮了建設性引導作用。
大會特別設立了中國館,總面積超過600平方米,是除東道國沙特之外最大的國家主題館,用於舉辦中國荒漠化防治主題展、開展系列邊會活動。這是中國首次在境外展示宣介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堅戰。
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30年來,中國堅定支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事業。中國積極履約、提前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還成功舉辦《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並取得豐碩成果。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獎章,《公約》秘書處兩次授予中國“防治荒漠化傑出貢獻獎”,稱讚“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
此外,中國開拓“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蒙古國、中亞、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範基地,連續九屆舉辦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還與同樣面臨荒漠化挑戰的中亞、非洲國家分享治沙技術和經驗、提供技能培訓……防治荒漠化國際合作行穩致遠,為全球南方共謀綠色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