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度頑疾侵犯公平教育權
作者:季偉峰(北京理工大學延安精神與中國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教育既能增強個體的自尊和自信,推動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促進社會平等和公平正義的必然路徑。《世界人權宣言》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權被認為是一種基本人權,教育權的實現對推動人權的實現和促進人類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美國人權狀況不斷惡化,教育的不平等問題日益嚴重。一是貧困地區和富裕地區學校資源差距巨大。由於基礎設施、教師配備、教學用具等方面的不平等投入,貧困地區的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投入通常面臨較大的挑戰,難以招聘到高素質的教師,一些地區的學校缺乏先進的科學實驗室、電腦教室、藝術設施等。如,佛羅裏達州邁阿密市的公立學校,因為資金不足,大多數學校缺乏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等設施,學生們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受到限制。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公立學校,由於缺乏教學資源和優秀教師,學生們的數學和科學學習水準普遍較低。二是少數族裔和移民學生的受教育機會不平等。這些學生通常面臨著種族歧視和文化障礙,影響他們的學業表現和未來發展。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數據顯示,非裔和拉丁裔學生的畢業率和大學入學率普遍較低。三是學校招生對待不同族裔申請者的標準不一。2019年,亞裔學生的SAT均分是1223分,比白人學生的均分高140分。然而,亞裔學生的平均錄取率不但沒有比白人學生高,反而低了很多。普林斯頓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亞裔學生的SAT成績需要比白人高出140分,比拉美裔高270分,比非洲裔高450分才能進入美國一流大學。四是資金和資源分配不均。公立學校資金和資源分配不夠公平,導致一些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課程和學習機會,而其他學校則很難做到。根據美國教育部的數據,低收入學區的公立學校每生每年的教育經費平均比高收入學區少近1500美元。如,亞利桑那州聖卡洛斯印第安部落的學校,由於資金短缺和缺乏基礎設施,學生們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學習和發展機會受到很大限制。即使在紐約這樣的大城市,仍然存在一些公立學校由於資金短缺和缺乏優秀教師,導致學生們的語文和閱讀能力普遍較低的情況。
教育的不平等影響非常深遠,學生受教育成果的差異不僅影響個人未來的經濟和發展狀況,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生態系統。甚至由於受教育機會不公,人們的發展機會不同,進而導致更多的不平等,也會加劇種族和文化分裂,導致社會矛盾和緊張局勢的進一步升級。究其根源,美國的政治制度是保障和促進公平教育權的最大障礙。民主共和兩黨的政治鬥爭嚴重妨礙教育平等的實現,政治鬥爭導致教育政策的不穩定性,由於兩黨的不同立場和政策目標,政府會頻繁地改變教育政策和預算,這給教育資源的穩定分配和教師的招聘和培訓帶來不利影響。政治鬥爭還導致教育品質下降,由於兩黨之間的鬥爭轉移到教育領域,政府會忽視或降低對教育品質的要求,或者將教育政策用作政治工具。在選舉年份,政治因素的影響導致州政府將更多的預算分配給那些選區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從而對低收入和少數族裔學生的教育直接産生不利影響。例如,特朗普政府時期,推出了一系列保障白人階層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法案,撤銷了24份奧巴馬政府頒布的指導性政策文件,其中7份文件涉及大學招生“平權行動”等。而拜登上臺後,又推翻了一系列特朗普時期的法令,甚至推出了很多完全相反的法案,這又招致白人階層因為教育資源獲取水準降低而發起的激烈抨擊。時至今日,保障公平教育權已經成為美國政黨為獲取選票的一種工具,政治“鐘擺”現象日益嚴重,保障和促進公平教育權成為一紙空談。
發展教育,實現社會各階層群眾受教育的平等機會,是中國共産黨的一貫主張。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教育公平水準不斷提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將教育公平寫進《教育法》,著眼於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不斷推動教育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例如,確保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連年保持在4%以上,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差距不斷收窄,將新增財政教育資金更多向邊疆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傾斜,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穩步推進、教育差距不斷縮小,學生資助制度更加健全,教育公平程度不斷提升。新冠疫情期間,中國網路課堂和線上教育進一步普及,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已達100%,中國慕課數量和學習人數均居世界第一,正在形成教育數字化轉型新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讓每個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正在中國變為現實。
實踐證明,只有政治穩定,只有真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府,保障和促進公民的公平教育權才能成為現實。中國政府在促進教育公平方面展現了強大的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在提供普及性教育、給予公平的教育機會和資金資源支援等方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越性。當前,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我國正在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倡導共同構建旨在促進教育公平、支援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全力打造更為公平、開放、可持續、有韌性的良好教育生態,為我國教育實現從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根本性轉變注入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