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晶片法案”擾亂全球供應鏈
日前,美國“晶片法案”相繼在國會參眾兩院獲得通過。這項法案經歷多次修改調整,最終被命名為《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待美國總統拜登8月9日簽署後正式成法。該法案總額達2800億美元,分5年執行。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不僅試圖通過投資補貼吸引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本土設廠,還意圖通過限制補貼資格來阻止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增産。
打壓中國晶片科技企業、脅迫臺積電等晶片巨頭赴美投資設廠、試圖組建“晶片四方聯盟”小圈子……美國一系列“築墻”“脫鉤”的做法,充斥著霸權邏輯和冷戰思維,嚴重擾亂全球晶片供應鏈。
兩黨折中妥協的産物
《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案》長達1054頁。《紐約時報》報道稱,該法案融合了經濟和國家安全政策的內容,旨在提升美國科技和晶片業競爭力。報道總結了該法案的主要內容:一是向半導體行業提供約527億美元的資金支援,為企業提供價值240億美元的投資稅抵免,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製造晶片;二是在未來幾年提供約2000億美元的科研經費支援,重點支援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
“《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案》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國會參眾兩院長期博弈後折中妥協的産物。”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秘書長馮維江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梳理了該法案通過的過程:2021年6月,美國參議院通過規模2500億美元的《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欲借此加強本國科技研發並同中國競爭,但該法案在眾議院被擱置。今年2月4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2022年美國創造製造業機會和技術卓越與經濟實力法》(即眾議院版本的《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3月28日,美國參議院通過《2022年美國為製造業、技術領先地位和經濟實力創造機會法案》(即參議院版本的《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該版本包括《晶片和5G緊急撥款方案》、《無盡前沿法案》《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確保美國未來法案》以及《應對挑戰法案》等龐雜的內容。在此背景下,參眾兩院需要進行談判,消除兩個版本法案分歧,推出雙方認可的折中版,才能最終送交總統批准。7月27日至28日,參眾兩院通過了2800億美元規模的《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案》。
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還暗含了“與中國競爭”的條款。《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法案規定,假如在美國建廠的半導體公司,同時也在中國或其他潛在“不友好國家”建設或擴建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工廠,那麼該公司將不會獲得該法案的補貼。
“該法案是美國繼續將經濟和科技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表現。”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江天驕對本報表示,美國試圖通過該法案扶持本土晶片産業製造、加強晶片技術研發,尤其重視研發創新型、技術含量高、具有引領性的晶片,搶佔未來全球晶片産業鏈賽道的領先位置。此外,該法案部分條款限制有關晶片企業在華開展正常經貿與投資活動,迫使相關企業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反映出美國一些人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思維。此外,美國借由所謂“晶片外交”打造小圈子,試圖把中國大陸排除在全球晶片産業鏈之外。
“晶片製造方面,該法案反映了在美國,‘安全導向’的國家邏輯壓倒了‘效率導向’的市場邏輯。”馮維江表示,該法案強調對美本土晶片産業提供鉅額補貼,是典型的差異化産業扶持政策。其中部分條款限制中美正常科技合作,動用政府力量強行改變晶片製造的國際分工格局。這些做法違背市場規律,將扭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擾亂國際貿易正常秩序。
脅迫晶片企業站隊
《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案》在參眾兩院通過,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馮維江認為,疫情背景下,全球晶片生産鏈條被打斷,美國出現了嚴重的晶片短缺問題,迫使兩黨商討折中方案。經過長時間“討價還價”,兩黨的分歧基本得到解決,就法案核心的共識性內容達成了一致。如果不能在8月國會休會期之前通過,經過一個月的休會期,法案將面臨美國11月中期選舉的擾動,很可能錯失通過的窗口期。在“最後期限效應”之下,美國國會特別是參議院民主黨人決定,聚焦晶片議題,推動法案通過。
在兩黨辯論最酣之時,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聯合牛津經濟研究院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半導體産業對美國經濟有巨大拉動效應,半導體行業在美國每雇用1個工人,可以間接支撐6.7個工作崗位。《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將投入500億美元建晶片廠,這意味著僅在2021到2026年間,半導體行業就能增加52.3萬個就業崗位和763億美元的國內生産總值。
“該法案醞釀已久,快速通過並不算意外。該法案打著重塑美國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的位置、提升美國戰略新興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優勢等旗號,促使兩黨達成一致意見。”江天驕表示,為了推動該法案通過,美國政府多重借力:外借疫情衝擊全球晶片供應鏈、汽車晶片短缺,大肆渲染中國晶片威脅論;內借法案發起人舒默升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晶片法案不僅可以為美國提供數千個新工作崗位,還可以讓美國借此重掌科技領導權的承諾;之後通過美國晶片企業説服美國民主黨放棄政府不干預經濟的傳統,再通過利益交換,贏得共和黨黨魁麥康奈爾在內的17名共和黨人的跨黨派支援——以晶片法案為火車頭,帶動龐大的科學法案一起獲得通過。
近年來,為扭轉晶片産業在全球的競爭劣勢,美國上下其手,蠻橫打壓他國晶片産業發展。
“一是通過雙邊或多邊的方式,限制中國獲取和開發先進晶片製造及設計技術。例如,向荷蘭政府施壓,要求全球最大的光刻機企業阿斯麥公司擴大對中國的禁售範圍;拼湊所謂‘晶片四方聯盟’(美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搞排斥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壁壘’;在全球範圍內限制華為的經營活動,在製造上‘卡脖子’以實現廢除其先進晶片設計能力的目的。二是脅迫並試圖控制半導體行業相關龍頭企業。例如,要求臺積電、三星電子、美光科技、西部數據、聯華電子、SK海力士和新科電子等企業交出半導體供應鏈數據,威逼利誘臺積電等企業到美國投資辦廠。”馮維江認為,這些霸淩行徑衝擊了全球晶片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擾亂了市場預期,降低了行業投資信心和水準,增加了行業生産經營的成本和風險,以犧牲半導體領域跨國企業全球效率和利潤為代價,為美國複製一個相對並不先進的晶片製造業,掣肘全球半導體行業創新發展。
破壞晶片供應鏈
美國《國會山報》認為,鋻於企業需要較長時間來建造新設施和提高産量,該法案對美國國內供應鏈不太可能産生立竿見影的實際效果。
“晶片研發本身就是一個燒錢耗時費力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該法案實施後,短期內可能不會對美國本土的晶片産業發展産生明顯影響,具體效果還有待觀察,充滿不確定性。美國這次對晶片的大規模補貼也是一種扭曲市場規則的行為,最終可能導致晶片産業過剩,甚至可能迫使替代晶片的産品出現。”江天驕説,在半導體行業興起之時,美國本土曾一度幾乎囊括全球半導體製造的全部産能。如今,美國僅擁有12%的全球半導體産能份額。這種巨大反差,成為美國一些人試圖通過該法案重塑其在全球半導體製造領域核心地位、進而遏制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國半導體製造行業衰退的根源在於自身,遏制、剝奪和損害他國正當的發展權益,只會損人害己。
美國智庫戰略國際研究中心分析指出,在複雜和高度依存的全球價值鏈中,美國和中國的半導體企業早已深度融合,要使供應鏈完全本地化,將付出巨大的經濟和技術成本。因此,全球半導體行業完全“脫鉤”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阿斯麥公司首席執行官彼得 溫尼克近日警告:“世界不能忽視的事實是,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對於滿足全球市場需求至關重要。”
美國惡意打壓中國晶片製造業,中方該如何應對?
“就晶片行業本身而言,中國應繼續加大在晶片先進製造和設計技術領域的投入。”馮維江指出,中國應把更多注意力放到該法案的“科學”部分,密切關注法案重點資助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的進展,並注重“競爭政策”而非“産業政策”在這些領域的導向作用,大力鼓勵科技進步及其對先進技術産業的支撐。
“美國一貫標榜是自由市場理念的支援者和維護者,甚至多次以此為藉口攻擊抹黑他國。如今為了維護自身霸權,美國卻利用該法案讓眾多國際半導體企業選邊站隊,足見其虛偽。”江天驕認為,對此,中國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方式揭批美國違反市場規律、破壞全球晶片供應鏈的霸道行徑,爭取國際社會的更多支援和合作;另一方面,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和産業規律,努力推動科技發展和産業進步,繼續加大力度支援半導體産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