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帶動中歐合作駛入快車道——記中歐班列(重慶)重箱折列“破萬”
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道
在德國杜伊斯堡市聯運碼頭場站,一個個標有“中歐班列”的集裝箱被機械臂夾起,整齊碼放,等待下一步運輸。這些集裝箱來自中國首條中歐班列線路——中歐班列(重慶)的第10000列重箱折列(即41個40尺重箱折算為1個折算列),滿載著貨物,更承載著中歐發展的動能。
2011年3月,從中國重慶直達德國杜伊斯堡的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正式開通運營,到如今迎來第10000列重箱折列,中歐班列已成為中國與德國、中國與歐洲合作發展的重要橋梁。
杜伊斯堡成功轉型
位於“德國工業心臟”魯爾區的杜伊斯堡市是歐洲最大的內陸港城市,歐洲中部的鐵路、水路和公路交通樞紐,集“煤礦、鋼鐵、港口”三大特點于一身。杜伊斯堡經歷産業轉型後,自鋼鐵之都轉變為運輸港口城市。近年來,面對競爭壓力和能源轉型挑戰,杜伊斯堡遭遇發展瓶頸,期待釋放潛力。
2011年,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抵達杜伊斯堡,開啟了亞歐陸路運輸的新篇章。杜伊斯堡與重慶、武漢、西安、深圳等中國多地連通,中歐班列帶來的多元化商品和中間産品,有效拉動了當地交通運輸、倉儲、批發零售、租賃商業和服務業需求。
根據德國杜伊斯堡港口集團數據,2021年,其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8.9%,凈利潤增長超30%。其中,與中國相關業務持續發展,當年往返于杜伊斯堡和中國城市之間的中歐班列達到單周最高70列,創下杜伊斯堡港中歐班列運輸量新紀錄。
杜伊斯堡港口集團首席執行官馬庫斯 班恩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歐班列發展迅速,勢頭良好。德中之間的成功合作令雙方均受益,期待今後雙方不斷拓展合作。
架起中德合作橋梁
隨著中國與歐洲國家共同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杜伊斯堡正逐步被打造成為德國的“中國城”。
中歐班列為杜伊斯堡帶來商業投資、人文旅遊發展和更高國際知名度,而杜伊斯堡將自身定位為中國通往德國的門戶和德國了解中國的窗口。
早在1982年,德國杜伊斯堡和中國武漢就結為一對友好城市,這是德中之間結成的第一對友好城市。兩城間的深厚友誼,即使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也未經歷“停擺”。
疫情初期,杜伊斯堡積極向武漢贈送急需的防疫物資,是第一個向武漢捐贈的德國城市。在杜伊斯堡捐贈的物資集裝箱上,貼著杜伊斯堡送給武漢的鼓勵標語“中國加油!武漢加油!德國杜伊斯堡市支援你們!”讓人很是動容。武漢“重啟”後,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恢復活力。在得知杜伊斯堡面臨防疫壓力時,武漢及時通過中歐班列向杜伊斯堡贈送防疫物資。兩國友城民眾互援互助、共克時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深情厚誼。
杜伊斯堡作為德國“中國城”的美譽和對中國的深厚友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供應商和客戶落地於此。中國元素切切實實地在這裡生根發芽。穿行在華人較為集中的諾伊多夫城區,亞洲面孔、中國餐館和商店隨處可見,還有當地居民圍坐在亞洲奶茶店前,不時傳來朗朗談笑聲。
杜伊斯堡市政府中國事務專員馬庫斯 托伊貝爾對記者説,2014年至今,在杜伊斯堡落戶的中國企業數量大幅增加,目前有超過百家中國企業在此發展。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中國留學生和蓬勃發展的中式餐館,為這座德國城市帶來更多的中國元素,也奠定了中德之間相互了解的基石。
在中國企業工作的安德烈婭在魯爾都市孔子學院報了中文課,她説:“中文很難學,但很有意思。我能聽明白中國同事的話,感覺很棒。”
向外輻射協同發展
10多年來,中歐班列在杜伊斯堡深耕厚植,多點開花,不僅推動了杜伊斯堡由工業向服務業城市的成功轉型,對周邊地區的發展帶動作用也愈發明顯。
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李遠説,中歐班列顯著帶動輻射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中歐班列既能帶來與經濟發展相關的直接就業,又能幫助當地企業與海外市場有效對接,創造了內陸城市難以獲取的商機。
德國小夥馬塞爾的家鄉在杜伊斯堡北部下萊茵地區弗爾德市,來到杜伊斯堡工作生活超過八年,如今他在杜伊斯堡萊茵花園酒店工作。馬塞爾説,正是因為這裡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和發展機遇,這裡的生活更加豐富多樣,他才選擇來到杜伊斯堡發展。
來自越南的女生雲告訴記者,她在杜伊斯堡讀完了高中,如今正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學進出口貿易專業就讀。她親眼見證了杜伊斯堡進出口貿易在近些年不斷繁榮,充滿機遇,她憧憬著自己能夠在進出口相關的領域工作。
數據顯示,中歐班列不僅創造了勞動力向節點城市杜伊斯堡的匯聚,更具有正向的輻射效應,杜伊斯堡相鄰區域的就業率也相應增高。
李遠介紹,由於貿易和運輸成本高,作為內陸城市的杜伊斯堡原本不具有汽車整車出口的優勢。中歐班列(重慶)開通平行進口汽車專列的線路,可以直接從歐洲腹地到達中國,相比海運和公路運輸大大節省了轉運時間和成本。中歐班列在給中國消費者帶來實惠的同時,也吸引了許多中德企業合作開發商機。
風馳電掣,通行萬里。中歐班列不僅僅是貿易線路,更是互聯互通、共同發展之路。杜伊斯堡及沿線歐洲節點“搭乘”中歐班列後,推動中歐合作駛入快車道,奔向更繁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