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俄羅斯與北約,比俄美關係更對立?

2021-04-26 10:25: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深度】俄羅斯與北約,比俄美關係更對立?

  編者的話: 從頓巴斯緊張局勢升級到外交官驅逐戰,西方國家與俄羅斯再度陷入激烈對抗。矛盾尖銳之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無論是接受媒體採訪,還是與北約秘書長、英國首相、加拿大總理通電話,都一再提及烏克蘭加入北約一事。烏克蘭《每週鏡報》形容,成為北約候選國已成為烏“頭等大事”。它能如願嗎?若北約再度東擴,勢必引發俄羅斯強烈反對。這並不是所有西方國家都願意看到的。如今,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關係已降至冰點,有媒體用“重回冷戰時期的敵對狀態”來形容。它們的關係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今後還有合作的可能性嗎?

  1.俄專家:北約將烏克蘭視為“消耗品”

  最近一段時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各種場合提及烏加入北約一事。本月6日,他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通電話時稱,這是結束頓巴斯戰爭的唯一途徑,烏克蘭加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能向俄羅斯釋放確切信號。12日,澤連斯基接受CNN採訪時又説,若美國希望烏克蘭加入北約,應該為烏提供更多支援,包括提供更多武器和作戰經費,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

  近年來,烏克蘭已為加入北約做了一系列“準備工作”。2014年,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放棄一項2010年通過的確立國家不結盟地位的法案,決定深化與北約的合作。2019年,烏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把加入北約作為國家基本方針寫入憲法。次年,烏克蘭在新國家安全戰略中重申這一目標。

  2018年,北約把烏克蘭列入“申請國”名單。去年,烏獲得北約“能力增強夥伴”地位,取得更多參與演習、分享情報的機會。而澤連斯基一再提到的將烏克蘭納入“北約成員國行動計劃”,是成為北約候選國的程式。面對澤連斯基的呼聲,美國的表態耐人尋味。白宮發言人普薩基説,美國支援烏克蘭加入北約,但是否接納烏克蘭由北約決定。

  俄羅斯《國防》雜誌主編科羅特琴科認為,烏克蘭可能在“20年內”都無法加入北約,其軍備“完全不符合”標準,而且它存在領土爭端問題。俄《報紙報》稱,北約對烏克蘭的支援只停留在言語層面,不會採取行動來制定該國加入北約的計劃,因為需要考慮來自俄羅斯的強烈反對。

  報道回顧道,2008年舉行的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發表聲明稱,喬治亞和烏克蘭將加入北約。當時俄總統普京表示,莫斯科將此視為真正的威脅,並警告可能採取行動。

  烏克蘭加入北約對俄羅斯而言意味著什麼?有分析説,這意味著俄羅斯和北約之間出現長距離陸地邊界,北約對俄軍事威脅將進一步靠近,在局勢惡化的狀況下,北約可能通過鐵路迅速調動軍隊至俄邊界附近。而如果喬治亞加入北約,有可能在黑海東部海岸為北約建立海軍基地。

  《報紙報》引述俄人道主義和政治調查研究所專家布魯捷爾的觀點稱,北約國家表達對基輔的支援,其主要目的是遏制俄羅斯,對他們來説,烏克蘭只是一個“消耗品”,北約不會為基輔提供任何安全保證。“我們必須依靠自己,歐美國家不會為我們而戰,不要有這種幻想。”烏克蘭前國家安全局局長斯梅什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北約是否信守承諾?

  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並非總是像現在這般緊張。

  北約官網去年10月在題為“與俄羅斯關係”的文章中説,“過去20多年來,北約一直致力於與俄打造合作夥伴關係,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對話和實際合作”。這樣的關係始於冷戰結束,1991年,俄加入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7年,該機制被歐洲-大西洋夥伴關係理事會取代。同年簽署的北約與俄羅斯相互關係、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成為雙方關係的基礎。2002年,旨在就安全事務磋商、在一系列領域開展實際合作的北約-俄羅斯理事會(NRC)成立。然而,2008年俄羅斯在喬治亞採取的軍事行動使得NRC在一些領域的合作被暫停,直至2009年春得到恢復。

  回顧俄羅斯與北約的複雜關係,美國《時代》週刊稱,1949年,當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組建北約時,它們的目標很明確:讓蘇聯人出去,讓美國人進來,讓德國人安分。但蘇聯解體後,北約的目標變得不再那麼明確。隨著冷戰結束,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曾向美國時任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提議,讓俄羅斯加入北約。貝克拒絕後,該建議又被多次提出。1994年,俄正式加入旨在使北約與其他歐洲國家和蘇聯加盟共和國建立信任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將此稱為俄“通往北約成員國地位的路線”。

  《時代》週刊稱,儘管俄羅斯當初透露了加入北約的意願,但它與北約的關係仍存在緊張因素。“我們確實擁有共同利益,並在阿富汗開展反恐、反毒品等合作。”擔任過北約秘書長的丹麥前首相拉斯穆森表示,但俄羅斯也反覆提出被北約拒絕的要求:不要讓其後院(或鄰國)成為北約成員國。黑山共和國前常駐北約代表賈塞維奇認為,1999年左右,北約和俄羅斯就後者的未來産生了不可調和的分歧,俄變得“反西方”,對蘇聯的“懷舊情緒”逐漸明顯,自此,北約對克里姆林宮來説“變成一個安全挑戰”。

  “西方對莫斯科是否信守承諾?”德國電信政治網站近日説,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緊張,始於前者違反不東擴的承諾:1999年,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2004年,北約一次性接納7個成員國;2009年,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加入;2017年和2020年,黑山共和國與北馬其頓分別加入。

  2014年,克裏米亞併入俄羅斯令後者與北約的緊張關係加劇,用《時代》週刊的話説,“重新回到冷戰時期的敵對狀態”。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刊文稱,自此,北約加強在東翼的防衛,在8個成員國設立新指揮中心,旨在支援約2萬人的新快速反應部隊。2017年,北約開始向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輪換派駐4個多國部隊戰鬥群,總人數約4500人。

  加強軍事部署的同時,北約指責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的北約邊界上採取挑釁性的軍事行動,另外,俄前“雙面間諜”斯克裏帕爾2018年在英國中毒、北約2019年發聲明支援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等事件都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3.“北約是俄與西方改善關係的障礙”

  在官方表態層面,俄羅斯與北約都強調無意對抗。北約官網稱,加強威懾和防禦能力是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其同時保持了開放的對話態度。北約宣稱,自身“不對俄羅斯構成威脅”,但雙方之間的關係改善取決於俄自身行動發生“明確且有建設性的改變”。

  俄外交部則在介紹與北約關係的文章中説:“和以前一樣,我們堅定地與歐洲—大西洋區域的所有國家和組織在戰略目標上保持一致,以維護和平與穩定……”不過俄外交部認為,雙方正處於“曠日持久的危機中”。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引述俄國際事務理事會專家卡涅夫斯基的話分析説,俄與北約關係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雙方缺乏對彼此真實意圖的理解,“這是一個經典的安全困境”,在雙方“激進言論”和“武力持續展示”的過程中,不信任感蔓延開來。另外,東歐國家反俄的情緒進一步促使北約將俄羅斯視為潛在威脅。

  將俄羅斯和北約的關係跟俄美關係作對比,俄智庫“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專家德米特裏蘇斯洛夫表示,前者比後者“更對立、更負面”,因為俄羅斯與北約沒有任何合作領域,“排在最前面的只有對立的議事日程”,而俄美之間至少在軍控、北極、氣候變化等領域存在一定合作可能性。

  蘇斯洛夫認為,北約舉行的所有軍演都帶有明顯反俄色彩。如今,NRC陷入癱瘓,俄羅斯曾建議將該機制轉化為兩軍之間的一種溝通渠道,以避免發生意外,但北約堅持政治事務優先於該平臺。蘇斯洛夫表示,從2014年起,北約就從戰略上威懾俄羅斯轉向從戰術上威懾俄羅斯,它在為雙方潛在的武裝對抗做準備。

  “北約是俄與西方改善關係的障礙。”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主任魯斯蘭普霍夫兩年前曾在美國《防務新聞》網站撰文稱,俄幾乎所有政治派別都認為,北約既是美國戰爭機器的一部分,也是美國全球霸權的工具之一。在莫斯科,沒有人相信北約獨立存在於美國之外,無論西歐夥伴如何認為,華盛頓總能將任何決定通過北約付諸實施。

  文章認為,西方對俄的做法不同於對待二戰後的日德——俄羅斯被要求成為美國忠誠的衛星國卻得不到任何回報。這也是俄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親西方傾向最終分崩離析和被徹底邊緣化的主要原因。在俄羅斯人看來,北約的唯一任務是維持與俄羅斯的對抗,大部分人都同意這種觀點:沒有俄羅斯,就不會有北約。

  在北約內部,對俄態度並非完全一致。德國《焦點》週刊認為,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更為複雜,雖然在安全、人權等問題上,歐盟對俄羅斯不滿,但雙方存在經濟利益,“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就是合作象徵。

  對於此次頓巴斯局勢惡化,有分析稱,西方集團的態度分裂成兩個陣營。俄羅斯《觀點報》認為,支援基輔的陣營包括美國、加拿大和英國,他們通常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些國家打算在各方面遏制俄羅斯,尋求發起新一輪制裁,將莫斯科作為“侵略者”進行孤立。另外,他們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破壞“北溪-2”項目。而法國、德國等則對澤連斯基不太滿意,他們為緩和烏克蘭局勢做了許多努力,不希望發生戰爭,因為這對歐洲國家而言,意味著政治和經濟損失。

  英國《金融時報》説,在北約東擴問題上,以德國為首的許多西歐國家都反對。丹麥前首相拉斯穆森表示,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反應非常謹慎。他還曾分析,若要對俄採取軍事等實質性行動,德國會猶豫,這跟俄羅斯在1990年承認其統一而心懷“歷史感激”有關;法國則認為,“俄羅斯的利益應該被尊重,因為它是一個大國”;而英國則會對克里姆林宮的雄心持更加“現實主義的態度”。

  【環球時報報駐俄羅斯、烏克蘭、德國特派特約記者張光政 譚武軍 青木 王會聰 柳玉鵬】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