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日本大米看上中國市場 日媒:百萬農戶是安倍票倉

2017年08月10日 14:14:18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日媒稱,在中日關係出現改善跡象的背景下,日本力爭擴大對華大米出口的談判已經啟動。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7月25日報道,中國的大米市場巨大,對於具有高品質、同時國內大米持續供應過剩的日本大米農戶來説,中國成為絕佳的出口地。在兩國均易受到政治影響的大米貿易也有成為中日友好里程碑的可能。

  報道稱,2007年兩國就部分解禁日本大米對華出口達成協定。但隨後日本的對華大米出口陷入停滯,2016年的出口量僅為375噸。這是因為中國附加了嚴格的條件,只允許在中國政府認可的設施中進行精米和薰蒸處理的大米出口到中國。目前,獲得中方認可的只有日本全農Pearl Rice的神奈川精米工廠一處,以及另兩處薰蒸倉庫。

  在這種情況下,安倍政權又決定2018年停止政府主導減産大米的減耕方針。日本國內的大米消費量以每年8萬噸的速度持續減少,如此下去由於大米供應過剩和米價下跌,米農的收入可能出現銳減。目前,日本正面臨下一屆眾議院選舉,多達約百萬戶的大米農戶成為“票倉”。日本希望從擴大對中國的出口中尋找出路也是由於這種原因。

  報道稱,實際上,儘管對中國的大米出口量較少,但日本大米仍然很受中國人歡迎。在上海銷售的日本大米每公斤賣到1779日元(約合人民幣110元),是日本當地大米的3倍~15倍。

  報道認為,在日本政壇“安倍獨大”狀況持續的背景下,農業實際上既是日本增長戰略的支柱,同時也是軟肋。2016年夏季的參議院選舉中,執政黨自民黨在盛産大米的日本東北地區接連敗北。在之後的新瀉縣知事選舉中,自民黨候選人也以失敗告終。自民黨內有強烈觀點認為,“受到將廢除或下調農産品進口關稅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影響,失去了農民的選票”。

  報道稱,中國方面傾向於擴大進口日本大米也是有原因的。中國每年進口約500萬噸大米,大部分來自越南、泰國和巴基斯坦三國。這三個國家均通過向中國出口擴大了産量,提高了國內農民的收入。但在中國,隨著中産階層的擴大,大米需求正在從重視數量變化為重視品質。

  報道稱,日本能否順利確定擴大出口目前尚不清楚。那是因為大米在兩國都是主食,有關大米的政策與政治權力密切相關。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