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人民日報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 應坦然面對
每年秋季開學,瑞典鮑斯達中學的生物課老師瑪林 哈馬斯托姆,會給新升入八年級的班級講授性知識。第一堂課,她鼓勵學生們把知道的所有關於性的詞彙大聲説出來,並寫上黑板。之後的課上,她會解答學生們有關性的任何問題;如果有必要,男女生將分開上課,方便那些羞于出口的問題被提出來。“性是人成長過程中很自然的事。”與教授生物知識相比,瑪林覺得教授性知識更有成就感,“這些知識讓學生們終身受益。”
因材施教,坦誠、開放、嚴謹,瑞典的性教育課深受學生歡迎,社會對此也讚賞有加。好奇心總是伴隨著青少年發育的每個階段,在他們遇到成長的煩惱時,傳遞正確的性價值觀,可以大大減少不良資訊的負面影響,使身心發展更加健康。調查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學校強化性教育課程以來,丹麥15至19歲女性的生育率和流産率大幅下降,青少年中患艾滋病和性病的人數急劇減少。幫助青少年擺脫“難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恥感”,及時、科學的性教育不可或缺。
“性教育本身是一個去‘污’的過程,我們應該滿足孩子對性知識的需要,以一種漸進、平滑的方式。”回溯歷史,上世紀初的瑞典社會,因擔心孩子純潔的心靈受到污染,推廣性教育時遭遇不少阻力。經過有識之士的不斷努力,1945年瑞典出臺了世界上第一個性教育大綱。如今關於性教育的討論重點,已轉移到怎樣提高教師的教學水準,如何讓性教育更有針對性等方面。瑞典、丹麥、芬蘭等北歐國家普遍認為,性教育主要應由學校來完成,因為教師在這方面更加專業。考慮到家長們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有一定難度,社會對教師提高教學品質的各種努力給予很高期望。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