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外交(cyber diplomacy),是奧巴馬入主白宮後美國國務院主推的外交新理念。相對於政府外交、軍事手段和傳統公共外交,網路外交契合了當今資訊科技發展的最新趨勢,被美國政府視為“21世紀治國方略”中的新式“武器”。
被綁上美國外交戰車的網際網路
狹義上,網路外交是指用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資訊技術推動公共外交,其典型案例包括西方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製造顏色革命、2009年伊朗總統選舉後導演政治動蕩等。美國新推出的網路外交,其涵蓋範圍更加廣泛,包括了網路安全、網際網路自由、網際網路治理、網際網路創新的軍事運用及經濟增長五方面內容。
早在網際網路問世之初,1995年7月17日,美國國防部就完成了《對網際網路的戰略評估》報告,列出網際網路的7種戰略功能:政治作用、情報蒐集與反蒐集、決策支援、公民社會支撐、進攻性使用及衝突狀態下的資訊溝通。其中“政治作用”明確指出可利用網際網路對美國認定的非民主政權進行挑戰;而所謂對網際網路的“進攻性使用”更指出可通過網際網路散佈錯誤資訊,誤導受眾,誘使其做出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行為。
“9 11”事件後,美國政府認識到,必須採取有力措施應對國際體系力量變化與全球網路空間變幻。由此,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辦公室組建了21世紀治國方略項目組,在美國戰略司令部下組建網路司令部,在白宮設置總統資訊安全協調員,最終形成了新一代網路外交戰略理念。
美國利益決定“網際網路自由”
美國網路外交所要追求的目標,分為兩個基本層次,最低層次的目標是保護美國基礎設施的安全。自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政府提出資訊高速公路概念之後,美國經濟、社會的運轉日趨依賴於各種關鍵資訊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轉。其典型代表就是供電網路的中央控制系統。美國擔心形形色色的駭客,可以通過攻擊美國的電力控制系統來“關掉美國”。為消除這種威脅,必須採取必要措施消除駭客襲擊的源頭,所以“安全”是美國網路外交要追求的基礎目標。
美國網路外交的高層次目標是建立對網路空間的主導權。這種主導不僅指控制支撐網際網路的關鍵物理設施,如頂級地理域名伺服器,還要塑造網路空間行為準則,建立符合美國利益的網路空間行為準則。對此最典型的表述就是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裏第二次網際網路自由演説,即區分所謂“正確與錯誤的網際網路自由”,而其評判標準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非政府組織、公司、個人用網路平臺,挑戰美國認定的非民主政權的權威,就是正確的網際網路自由;像維基揭秘網站那樣,曝光類似美國政府隱瞞在伊拉克屠殺平民等內幕的,就是錯誤的網際網路自由。
“雙重標準”體現冷戰思維
上世紀80年代未來學家托夫勒曾預言,資訊技術將促進主權國家權力轉移。從某種意義上説:即使強大如美國,也無法憑藉一己之力,塑造整個網路空間的行為準則。
就在最近,美國學者約瑟夫 奈在某中文媒體刊發文章,討論如何在大國間避免網路戰爭與衝突。文章大談構建信任,避免因為攻擊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引發大國衝突,卻回避了美國準則可能對其他國家帶來的安全威脅。這正是美國“雙重標準”的目標:美國無需為自身資訊安全擔心,卻可以盡情享受由所謂“資訊自由流動”損害他國安全而帶來的巨大利益。
坦率説,網際網路基本不可能被單一國家主導和控制,謀求這種主導和控制的後果,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從這個意義上説,當今世界發生的,可能是一場更加深刻的結構性變化的序幕。要適應這種變化,不僅需要技術的進步,更需要安全觀念的變革與創新,而不是用資訊技術的新瓶子,去裝冷戰時代留下的舊酒。(沈逸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