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在宮城縣名取市一廢棄小學的校園裏,還堆積著大量海嘯中受損的汽車、摩托車。本報記者 高山攝
放眼望去,被海水浸泡過的大片大片農田,黑油油、水汪汪的,寸草不生。距離日本“3 11”大地震震中不到100公里的宮城縣名取市,海嘯的影響至今十分明顯。祖籍浙江寧波的日籍華裔女翻譯平山梅芳女士傷感地説,過去這裡生産全日本最好的大米,現在看,還不知道什麼時候這裡才能重新耕種,怎樣治理海水浸泡過的土地,現在好像還沒有好辦法。
3月下旬,應日本外務省邀請,中國外交部新聞團一行10人來到日本東北部的宮城縣採訪,親眼目睹了大地震、大海嘯、核泄漏給日本民眾帶來的嚴重影響。
靠近海邊,成片的房屋被海嘯推倒,現在只剩下水泥地基,地基上,扭曲的鋼筋猙獰地刺向空中;垃圾堆得像小山一樣,眾多的小山連在一起,連綿起伏。幾台機器轟鳴著在處理垃圾,但在垃圾山前面,顯得十分渺小;離海邊稍遠的地方,有成片的別墅群,但大多數人去房空。
日本環境省説,受災最嚴重的三縣廢墟總量約2490萬噸,完成大面積清理需3年。
災區重建的道路很艱難。平山梅芳説。
然而,在名取市的商業區卻是另一番景象。在特大超市裏,人潮涌動,孩子們在遊樂區追逐嬉鬧,美少女身著短裙絲襪悠閒地挑選衣物。畢竟,大地震已過去一年了。
超市外的停車場上,停著數百輛汽車,人們匆忙地裝貨,開車。初春午後的陽光很暖和,前一天這裡下過大雪,空氣甜絲絲的。
從名取市出發僅用十多分鐘的車程,就抵達仙臺國際機場。
大海嘯曾衝擊了臨近海邊的仙臺機場,導致候機樓的大半被海水淹沒,乘客只好逃到候機樓的頂樓。海嘯退後,停機坪上一片狼藉,幾架小型客機和汽車被沖積在一起。在電視上,無數中國人目睹了當時的景象。
現在的仙臺機場已經完全恢復震前的景象,人流如織。看著空姐甜美的笑靨,聽著播音員軟軟的日本語,想著大海嘯後的慘烈景象,恍如兩個世界。
在飛機上俯視災區,日本東海岸像被鏟出一片巨大的傷疤。
日本首相府副報道官四方敬之在接受記者團的採訪時説,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芮氏9.0級地震,引發史無前例的三重災難:地震、海嘯、核泄漏,造成19139人死亡或失蹤,34.3萬人離開家園。災難造成經濟損失高達3000億美元。
現在,核輻射還需防範。據測量,一年後福島的輻射量依然高出東京數倍。在事故核電站周圍20公里的警戒區域及其周圍,共有8.7萬名居民被迫搬遷,只有在當地年輻射量低於20毫希沃特時,才會考慮讓居民回遷,而至於需要多長時間,四方敬之表示, “不好説”。
大地震對日本國民的心理影響也特別巨大。日本共同通信社編集局外信部次長渡邊和昭神情悲慼地説,地震對我們的打擊太大了,日本的經濟已經低迷了20多年,這次地震真是雪上加霜。
更令普通民眾憂心的是有關東京將要發生大地震的傳聞。東京大學一位知名教授的研究稱,未來4年內,東京附近發生芮氏7級以上地震的概率高達70%。日方翻譯平山梅芳説,在日本,幾乎每家每戶都備有口哨、壓縮餅乾、罐裝汽油、手動發電收音機等防災用品,不少人甚至每天攜帶可折疊安全帽上班。
核輻射是另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採訪團成員、《人民日報》記者廖先旺來日本前專門購買了核輻射監測儀。他一路監測的數據顯示,東京、仙臺和京都每小時空氣輻射劑量大多在0.04~0.08微希沃特之間,屬於正常範圍,但在乘坐新幹線列車經過福島時,測得的輻射劑量率為每小時0.2微希沃特,明顯高於其他地區。當然,這對身體不會有傷害。據當地媒體報道,在福島及其周邊地區,一些區域的年累計輻射量達到20~50毫希沃特,遠遠高於輻射物質泄漏前的1毫希沃特這一年均累計輻射量。
據平山梅芳介紹,在東京經常有小規模的反核遊行。
在日本,核電站被比作“沒有廁所的公寓”,意為用完之後沒有辦法處理剩餘的垃圾。此次核泄漏事故進一步增加了日本國民的憂慮。近期的調查顯示,超過83%的民眾認為,日本政府未能順利即時處理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而日本東北地區更是有高達91%的民眾認為政府處理核事故不當。
自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日本商業核電站均暫停運營進行安全檢查。目前,54座核反應爐中僅有兩座在運作。
宮城縣日中友好協會會長、日本東北大學理論物理學名譽教授江幡武説,儘管他本人也反對建核電站,但讓日本在短期內徹底棄用核電站是不現實的。他期待隨著科技進步,日本能在三四十年後利用新能源替代核能發電。
在談到從日本的核泄漏事故中國可以學到那些經驗和教訓時,早稻田大學中日關係史教授劉傑説,能源問題是中國和世界都面臨的問題。日本當時是很有自信地發展核電的,根本沒想到會出現這種事故。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他們當然把最壞的後果都想好了,但是也沒有預料到大海嘯這樣的問題。
劉傑説:中國像日本一樣,也是能源短缺的國家,政府在發展核能方面可能不會做很重大的調整,不發展核電站不可能。中國也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從長期來講,還應該討論、檢討核能發展的大方向。應該在真正做到萬無一失的情況下,發展核能。(記者 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