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冷戰結束20年 美駐俄大使否認要“搞亂俄羅斯”

時間:2012-02-02 10: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我來俄羅斯的主要任務就是與‘冷戰’的陳規陋習做鬥爭!”剛剛赴任半個月的美國駐俄羅斯新任大使邁克爾麥克福爾1月30日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第一頻道記者採訪時説出這樣一番話。

  冷戰思維還在俄美關係中頻閃

  麥克福爾強調:“我打算借助推特和其他方式的幫助來徹底打破這些陳規陋習和思維定式。許多人認為,我來莫斯科的目的就是弱化俄羅斯、搞亂俄羅斯。這與我的初衷相距甚遠!”

  他説:“‘冷戰’以後,俄羅斯民眾對美國態度的變化明顯小于美國民眾對俄羅斯態度的變化。很遺憾,我的國家目前也正在進行著一場論戰,一些人認為‘冷戰’是個抽象的概念,而一些人認為‘冷戰’仍在繼續。”

  “冷戰”已經正式結束20年了,但“冷戰”這個詞、“冷戰思維”方式在國際政治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卻遠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如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俄羅斯人,無論是最高領導還是普通學者,無論是談及雙邊關係還是規劃國際秩序時,雙方都在指責對方沒有走出“冷戰怪圈”。而麥克福爾此番講話再次説明,俄美關係在“冷戰”結束後整整20年的今天,依然還在經受著“冷戰思維”的困擾……

  20年後 “冷戰”勝敗有新認識

  1992年1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正式向世界宣佈,俄羅斯的核導彈不再瞄準美國和西方國家。

  當年2月1日,借出席聯合國安理會之機,葉利欽與美國總統布希在戴維營舉行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會談,併發表了《關於兩國新關係的戴維營聲明》,宣佈俄美將建立“友誼與夥伴關係”,“不再彼此視為潛在的敵人”。這標誌著“冷戰”正式結束,俄美關係隨之進入“蜜月期”。

  美國人1997年忽然又想起了“冷戰”那段歷史,還弄出了一個“冷戰勳章”,用以紀念“冷戰”的勝利,專門授予那些在1945年至1992年期間在對蘇“冷戰”過程中表現突出的人員。

  20年後的今天,仍有人在不斷地追問:“到底誰是‘冷戰’的勝者?”

  2月1日出版的《共青團真理報》刊登了該報記者就此問題專訪德國學者亞歷山大拉爾的文章。此文稱:“20年前,20世紀最複雜的對立關係正式結束——蘇美之爭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結束。但我們現在要問的是:這種對立關係真的結束了嗎?”

  拉爾稱:“從本質上講,美蘇之爭是兩個核大國對世界領導權的爭奪。因此,我覺得1945年-1992年這段歷史更準確的叫法不是‘冷戰時代’而是‘共存時代’。兩大陣營、兩種意識形態、兩大經濟集團、兩個軍事集團在這個時期共同存在。當時,任何一點激烈的軍事衝突都會引起兩個陣營的潰敗,而非一個陣營的失敗。因此,那個時代,所有人都不敢首先引發熱戰,許多人連想都不敢想。”

  拉爾認為,冷戰既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他説:“人們習慣地認為,蘇聯的解體標誌著蘇聯在‘冷戰’中徹底失敗了。其實,在蘇聯解體前,‘鐵幕’就已打開了,蘇聯人看到西方人如何生活。全球化的過程,需要各參與方按新規則遊戲,但蘇聯並沒有準備好這些。蘇聯領導人不能夠讓蘇聯人民在物質上過上西方那樣的生活。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他認為:“俄羅斯人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冷戰’的失敗方,因為現在的俄羅斯人比蘇聯解體前過得更好。”

  拉爾稱,“冷戰”對於俄美而言最大的教訓,就是不要再重返“冷戰”。因為,那時其中任何一方的魯莽都會讓世界毀滅。他認為,俄美如今超越了意識形態,開始在核裁軍問題上共同工作。

  他説:“俄羅斯和西方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的政治體制是一樣。當然俄羅斯還未實現完全民主,但西方的民主也並非是最理想的狀態。”

  在被問到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很可能是“新冷戰”的開始時,拉爾説:“當然對這種説法不能完全同意。俄美兩國許多軍方人士還生活在冷戰時代,兩方依然有著互不信任成分。這可以作為美國極力發展反導系統的解釋。”

  他説:“當年蘇聯輸出革命,如今西方國家以同樣的方法輸出民主。不過,現在俄羅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亞洲的一部分,還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認為自己是歐洲的一部分,那麼就要發揮歐洲國家的作用,但它又不同意。”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