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哥本哈根12月17日電(記者尚軍 陳文仙)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終場哨聲”即將吹響,但各方談判代表仍在與時間賽跑,爭取趕在18日領導人大會前基本達成協定。
在當天中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布爾説,經過前一天的短暫停滯後,目前談判又在繼續向前推進,他期待著到峰會開始前的剩餘時間裏談判能夠提速。
此前一天,大會主席國丹麥違背程式,試圖將自己準備的協議草案強加給大會討論,而不是經由大會兩個特設工作組提交案文,這一不透明做法引起了發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造成談判一度拖延。
德布爾説,只有按照雙軌制談判模式設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和《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提出的案文,才是大會討論唯一的基礎。
他表示,《京都議定書》不容拋棄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呼聲,因為議定書是迄今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中唯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並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為發達國家確立了強制減排義務。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於2012年到期,此次氣候變化談判正是為接下來的全球溫室氣體減排達成協定。因為只是第一承諾期屆滿,發展中國家主張《京都議定書》應當繼續有效,但發達國家試圖混淆概念,推翻重來。
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表示,談判正處於關鍵時刻,各方必須拿出意願,再向前邁出一步,才能達成協定。
伴隨著談判緊張進行,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17日繼續在大會高層會議上發表講話,表明立場。其中,發展中國家紛紛敦促發達國家進一步提高減排承諾,併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援。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發言中説,發達國家到2012年應每年拿出2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其後要提高到每年8000億美元。
他還説,哥本哈根會議成功的關鍵是身為《京都議定書》成員的發達國家作出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承諾,非《京都議定書》成員的發達國家應根據“巴厘路線圖”作出可比的減排承諾。
當天,美國國務卿希拉裏 克林頓宣佈,在所有主要經濟體採取有意義的減排行動並保證執行透明的前提下,美國將和其他國家一起到2020年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但希拉裏並沒有説明美國將會出資多少和具體如何籌資。
德布爾説,美國首次提出一個中期氣候融資數額固然值得歡迎,但人們更希望美國能夠説清楚自己貢獻的份額。
分析人士指出,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發達國家有效履行其出資和技術轉讓承諾是發展中國家自願採取措施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前提,並且發展中國家的自主行動無需接受國際監督,美國附條件的出資承諾顯然違背公約和“巴厘路線圖”的規定,缺乏誠意,無助於推動談判進程。
談判目前仍在緊張地進行,尚無取得突破的消息,挑燈夜戰將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