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兜兜轉轉10多年,最終回到了雄縣。
他15歲為了“看世界”去北京超市當促銷員,26歲跑去西安的地下通道賣唱,曾經的理想是在香港紅館開演唱會。如今,他學會自嘲:理想“退化”成在雄縣開演唱會。
電子地圖上顯示,劉偉開的是雄縣縣城唯一一家酒吧,位於縣政府大樓的背後。入夜時,站在街口遠遠看,黑暗中能隱約看到如滿天星一樣的燈牌。
4月1日,劉偉印象中的雄縣開始變得不一樣。雄安新區成了全國目光聚焦的地方。之前沒有多少人聽説過的縣城一下子被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塞滿,交通擁堵,餐館和酒店爆滿。一位快遞小哥當天送了超過30份外賣,地點幾乎全是酒店。縣政府對面的一家快捷酒店,因為住得客人太多,連會計和店長都參與到客房打掃中,勞動持續到晚上10點多鐘。
一沓“溫馨提示”被放在酒店前臺一角。上面寫著:“通過炒房營利,估計您只能想一想而已,真的做不到”。
那天下午,劉偉剛從外頭回縣城。他清晰地記得,當時在擁堵的大街上,一輛京牌豐田深色SUV在車流中反覆加塞,走出一個又一個的S型。被突然涌進來的人群包裹著,劉偉曾有一瞬間都萌生了去搶一套房的念頭。
開酒吧前,劉偉最 “不願意做房奴”,在西安鼓樓的地下通道, 他唱了一首許巍的《故鄉》,卻感覺自己“悲涼”得要“報廢”了。他也“逃到”終南山,在半山腰上唱起《藍蓮花》。
正當他打算前往重慶, 剛學會説話的小女兒給他打電話:“爸爸,我想你了”。他當即決定轉身。
劉偉回家的第二年,這家酒吧的藍色燈箱在夜晚被點亮。
剛從北京回到雄縣時,身高一米八的劉偉右臂紋著“九龍紋身”,和喜歡的歌手黃貫中同款。他背著一把紅棉牌吉他,走在縣城大街上,常常引來人們的駐足。
他喜歡稱雄縣為雄州。他説,請音樂人來酒吧演出時,必須要照顧他們的情緒。“畢竟在北京、天津巡演後,如果一下子從大都市到了一個縣城,難免會有點落差感。”
在劉偉看來,100平方米的酒吧就像個“小藥店”,有“疼痛”的人來這“服下一片止疼藥”。
酒商劉斌算是這裡的一個“病人”。設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宣佈後,他把新買的寶馬5係車停在附近。進入酒吧,走到臺上,撫琴吟唱起了一首李晉的《揚州》。
當唱到“我在這入托入學入團一直到工作”這句時,34歲的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唱的原來不是揚州,而是自己即將消失的“大雄州”。
對劉斌來説,雄安新區的成立無疑是一次洗牌。未來,自己多年積攢的業務資源或許會消失殆盡。
幾杯龍舌蘭日出下肚後,劉斌抱著吉他,坐在沙發上,對劉偉説:“無論是獲得多少拆遷補償,從新區成立的第一天開始,每個雄縣人對未來都有自己的迷茫”。
不過他也堅信,任何人都能生存下來,任何人都比過往更有機會。
在保險公司工作的劉凱理解這種迷茫。30歲的他害怕變化。在酒吧唱歌的時候喜歡閉著眼睛,唱到“把自己封閉起來”。
劉凱去過100公里之外的北京,喜歡看那裏的夜景。可他在大都市裏,乘扶梯該靠哪邊站,都常常無所適從。
他害怕家鄉變得和北京一樣,夜景變得繁華,車流一下涌入,生存壓力陡然上升。
他覺得自己是雄縣一部分人的典型:父輩很拼,很節省。為他們打下了基礎。他們從沒在大城市打拼過,在這個小城生活得很平淡,也很安逸。
“大城市適合勤奮的人,未來的雄安新區是勤奮人的沃土,而不是屬於‘懶人’的地方。”劉凱説。
如今,不管是劉凱的“雄縣”還是劉偉的“雄州”,都在努力追趕上大城市的步伐。在一個名為“雄安初期創業群”的微信群中,200多人日夜不停地討論著創業、融資。群裏有人把雄安新區比作曾經的浦東和深圳,並鼓勵大家,“早先有眼光、膽大的現在都是大老闆”,要不然就會變成“40歲娶不上媳婦的老光棍”。
有人在得知新區成立的消息後,當天就趕到了雄縣,每天在縣裏轉悠,“找項目”。他們絕大多數家在外地。話語中少不了“中央”“政策”“上市”的大詞。 從事的工作多是小餐飲、裝修、搬家,甚至是建築垃圾回收。
與這批正躍躍欲試的“淘金者”相比,劉偉考慮了一下今後該如何“養老”。
經歷了4月2日的巨大變化後,劉偉在工作的間隙,掏出手機,查了查雲南大理周邊的房價。他把自己想搬去大理的想法跟一些哥們兒分享。大家一拍即合,互相攛掇著要一起“組團”買房。
雄安新區宣佈成立後,雄縣的房價曾在網上一度被喊到5萬元每平方米。 可直到現在,劉偉都沒聽説,有人真的把房子給“賣”了。
表面上看,圍繞雄安新區的輿論正在趨於平靜:大街上牌照為“冀F”打頭的車輛成了主流;售樓處的門口空無一人;帶著高音喇叭的城管執法車也消失不見……
不過車行的生意卻意外的熱,一個銷售人員在一天內賣出了8輛小客車。銷售人員説:因為戶籍和暫住證限制,買車的都是雄縣本地人。
未來會怎樣,劉偉還不確定,不過他想要這家酒吧繼續開下去。他希望能夠在一片繁華和喧鬧的新城市中,找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重新找到一個“小藥鋪”,向那些城市的新來者兜售自己的“止疼藥”。
淩晨1點鐘,酒吧的藍色燈箱熄滅。劉偉和幾個朋友走在風中,一群人準備去吃頓燒烤。有人突然喊大家抬頭,固執地認為月亮邊上出現了月暈。
那個朋友小聲嘟囔道:“不知道以後這裡燈火通明的時候,還能不能有這樣的月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