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萬使用了2萬多根楠竹條製作的故宮閣樓模型 通訊員 蘇家奎 記者 鄒飛 攝
一個48歲的農民憑藉精湛的木工技藝:竟用2萬多根楠竹條,製作出一棟高76釐米、寬77釐米的精美竹制閣樓模型,而且沒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甚至連每一扇窗戶都可以打開!昨天,記者在江津區德感街道篆山坪社區農民袁中萬家中,見到了他剛剛製作成功的這座精巧的倣故宮閣樓模型。
關店潛心仿製故宮閣樓
“我這前半輩子,做過木匠,當過廚師,還擔起挑挑賣過豆腐腦。”袁中萬昨天告訴記者,他曾在德感街上開過包子鋪,一年輕輕鬆掙個十來萬元。但我還是想用自己的技藝可以做一些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事情。2009年,袁中萬萌生了用竹子仿製故宮閣樓的念頭,並讓女兒在網上給他找來了建築物的圖片。
“越是複雜,越是有難度,我就越來勁!”袁中萬如是説,他將圖片列印出來後,就貼在墻頭仔細分析,認真推敲。為了不分散精力,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關了生意紅火的包子鋪,買來楠竹、手鑽、電鑽,自己制出刻刀,開始了“故宮閣樓”的製作。從此,每天除了吃飯睡覺,袁中萬就和這堆工具盒和楠竹泡在了一起。
不顧反對 3年完成傑作
“製作閣樓的過程很辛苦,每一個配件都要精心設計,有時做到淩晨2點多鐘,累了就在客廳的沙發上睡一覺。由於經常在深夜鑽孔,會發出噪聲,影響到鄰居休息,他們經常給我提意見,於是我就用舊衣服墊到臺鑽下面,爭取讓聲音小一點……”説起製作閣樓的艱辛,袁中萬感慨不已。
由於沒有經驗,只有小學文化的袁中萬隻能一邊做一邊摸索。“最難的是閣樓底座的結構,接連想了十多天都沒想出辦法來。直到有一天突然從電視上看見一個專題節目介紹建築方面的知識,才讓我茅塞頓開。”袁中萬説。
“其實做這個閣樓,對我來説最大的壓力就是沒有人支援,我也曾一度想放棄。”袁中萬説,每一次他都想把自己的喜悅和老婆一起分享,但每次都遭遇妻子的冷遇。一些親友也表示不理解,勸他趁年輕出去多賺點錢。
“我和他吵了好多次了,叫他不要做啥子故宮了,還是自己掙點錢養家才對,但這個犟拐拐硬是不聽。”妻子楊小平一説到這些,就一肚子氣。儘管不情願,但楊小平還是任勞任怨地為袁中萬做起了後勤保障。
3年下來,袁中萬已記不清鑽斷了多少根電鑽芯,也不曉得用廢了幾把刻刀,留給他的是充滿刀傷和老繭的雙手。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的付出,今年4月初,袁中萬耗費了近10萬根楠竹條,長76釐米、寬77釐米,用了2萬多根楠竹條的故宮閣樓終於完工。鄰居們聞訊趕來一看,紛紛感嘆不已。
渴望有伯樂來賞識
記者注意到,這件竹藝品儘管不大,但有三層屋檐,顯得富麗堂皇。每層屋檐上都鑲有雕刻得惟妙惟肖的神獸,每個神獸高度不足1釐米。最細的竹條直徑不到0.3毫米,最短的竹條不足1釐米,讓人不得不佩服袁中萬的毅力。“總共有38扇門窗,每扇門窗都是活動的,可以推開。最主要的是,整個工藝品沒有用一顆鐵釘、一滴膠水,全都是用竹篾來鉚的。”袁中萬看著自己的作品,充滿了自豪。
“這個閣樓做工精細,幾乎用盡了傳統木工的所有技藝。”今年72歲的木工老師傅丁光德一邊拿著放大鏡欣賞徒弟袁中萬的作品,一邊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的確,在長不足10釐米的圓竹條上要鑽出十多個大小、深淺、形狀完全不同的孔,才能拼裝得上去。”袁中萬聽到老師的評價樂開了花。
當問到他閣樓做完了今後怎麼辦時,這位自信的農民有些苦惱。如今,袁中萬製作的故宮閣樓模型雖説得到眾人的肯定,但關掉包子鋪後的他和妻子都沒有了經濟來源,他希望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最近,我已到人民大禮堂去拍了很多照片回來,下一步,我將先仿製人民大禮堂。”談到未來,袁中萬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