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化建設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同經濟發展相比仍然是一條短腿”。對於這一點,社會各個方面都給予了很大關注。那麼,“短”的根源是什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其實,經濟之“長”與道德文化之“短”的問題,並不是一般的發展快慢比較問題,而是一個道德解體與重構的問題。重構的原因,就是道德賴以存在的經濟關係和基礎發生了制度性變化。比如,發展市場經濟帶來的衝擊就是一例。市場是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説它是工具,如鄧小平同志所説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都可用。説它不僅僅是工具,是因為一旦使用了它,就成為一種實踐,即由人的目的性設置引起的因果過程。所以,儘管市場是工具,但使用這個工具所引起的卻不可能僅僅是工具性現象,也不可能取決於使用工具者的意志,而是一旦使用就有其自身規律,或者按馬克思主義所説的,就會呈現出自然歷史過程的性質。
當前,傳統的制度和文化正處於轉型階段。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它一方面要求有適合其充分發展、發揮效率的相應的政治文化社會制度;另一方面,當代社會期望的發展、市場經濟培育的新觀念又要求用相應的制度來規範市場經濟,實現所謂自由不等於放任的狀態。而從倫理道德角度來看,一方面,市場經濟用經濟的語言表達了自由、權利、平等、公平、責任等要求;另一方面,市場經濟趨向於將所有關係簡化為利益關係、金錢關係,抹殺溫情脈脈的傳統關係。因此,在任何發展市場經濟的社會中都不可避免地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用好且制約好市場這個工具的使用。
事實上,經濟與道德文化“一腿長一腿短”的問題,反映了我們在利用資本的過程中産生了如下問題:1、運營資本的正面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全面的肯定,如現實中有時只有強勢一方的自由和權利,而欠缺對弱勢人群的平等、公平和責任;2、負面的唯金錢、利潤動機最大化等觀念放任自流,如一些企業肆無忌憚地破壞環境,大量排放有害環境的污水,有些上市公司居然寧可接受經濟處罰,也不願停止污染物排放;3、社會規範嚴重滯後,例如過去多用個人服從集體、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處理爭議,現在的經濟關係則不是也不應當片面用這些原則來簡單裁決利益矛盾,而應當通過平等協商、互利互讓來解決問題。在化解社會矛盾和利益衝突中,必須善於運用多種手段,特別是在法制軌道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