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醫生介紹,他近期曾接觸過幾位等待移植的患者,孩子已經同意捐獻了,可因為作為父母的患者不同意,未能手術導致病逝。該院何副院長也表示,受制于傳統觀念,在肝臟移植手術中更常見的是:老的給小的捐,女的給男的捐。而這次肝移植手術,是該院今年完成的第一次孩子為父母做肝源供體的案例。
22年後:兒捐肝救母 已回家康復
“實在是等不及了!再不進行移植手術的話,危險隨時都可能發生。”彭慧説,他從醫生口中知道了有親屬間活體肝移植這回事,但供體限制在直系三代以內親屬,即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彭慧與妻子的血型不合,尋思著讓兒子試試看。瞞著妻子,他給兒子打了一個電話:“媽媽病情嚴重,需要做肝移植手術,你願意捐肝嗎?”多日過去,彭慧仍記得當時半是驕傲半是心疼地聽到,兒子不假思索同意了。也是接到這個電話後,兒子在5月底就返回了廣州。
“我和妻子説,兒子同意捐肝,早點手術吧!她一直不同意。”無論父子倆怎麼勸,陳雪梅不為所動,口中不停念叨著“花那麼多錢送他出國讀書,是全家的希望,不能讓兒子冒險。”直到發生那次最嚴重的肝昏迷,陳雪梅昏迷了十幾個小時,還沒有醒過來。情急之下,父子倆“合謀”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字,並在母親昏迷的情況下,找到派出所、律師等迅速拿到母子關係證明等必要材料。等陳雪梅被搶救醒來時,父子倆將所有的材料擺到她面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陳雪梅這才含淚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字。
7月22日,這次肝移植手術進行了一整天,從兒子麻醉到母親被推出手術室,耗去十六七個小時。幸運的是,手術很成功,兒子將近60%的右側肝臟被移植到了母親體內。現在,陳雪梅身體上有兩處手術刀口,早已長好的舊傷疤,是在22年前,她舍命剖腹産下這對龍鳳胎的痕跡;而那處還包著紗布的新傷疤,和兒子同樣的位置,是22年後,她與兒子肝移植手術的見證。
在手術兩個星期後,彭斯出院回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