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古皇族陵變成現代百姓冢——洛陽盜墓亂象再調查

時間:2011-09-05 10: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妯娌村附近的一座封土堆上,透過盜洞,可以看到一口現代棺材位於墓中。梅軼竹 攝

  北邙,即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境內,因背山面河,地勢開闊,被帝王將相認為是死後長眠的理想之地,因此歷朝才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一説,也才有了邙山周圍古陵墓多如牛毛的景象。

  資料顯示,邙山陵墓群面積約756平方公里,大型封土墓堆970余座,古墓葬數有十萬之多,包括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陵墓及陪葬陵墓。

  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範圍包括洛陽市區、孟津、偃師等地。

  2011年4月,中國青年報以《洛陽,古墓劫》為題報道了當地盜墓亂象後,近日,記者再次赴洛陽實地調查,卻發現了更令人震驚的事實:被當地人稱為“大冢”的歷代皇族陵,有些竟變成了現代人的墳墓。

  盜墓者稱,在這“鳩佔鵲巢”情景的背後,卻隱藏著“洛陽鏟”(盜墓賊使用的一種工具——記者注)走出洛陽、伸向全國的故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百姓冢

  在邙山陵墓群範圍內的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妯娌村,數個大冢散落在田間地頭。

  據當地人介紹,這種大冢,正式稱呼應為封土堆,高達10米以上,周長百米,遠看如一座座小山。當地人告訴記者,“封土堆裏埋葬的一般都是歷朝皇親、貴族等有錢人家。”

  在上一次探訪中,記者曾發現這些大冢“身上”多留有盜洞痕跡。而這一次,中國青年報記者卻發現,這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冢中的某些封土堆,卻變成了現代平民墓。

  在送莊鎮附近一處遠離村路的大冢的坡上,記者發現一塊大半截埋在土裏的墓碑,墓碑的樣式很新,從殘留在外面的文字上可以看出,這裡埋葬了一位上世紀90年代末去世的人。

  “文物局不查嗎?”中國青年報記者問。

  “查”,村民答道,“查到也罰,所以都把墓碑埋進去許多,這樣文物局看到了不知道是誰家的,也不好再挖出來。”

  記者發現,這種在封土堆範圍內動手腳的做法並非個別現象,在孟津縣送莊鎮,甚至有一家工廠直接把封土堆當做了“後墻”。

  但隨後的發現,更令中國青年報記者震驚。

  在平樂鎮某村的一個大冢上,記者在當地人的指引下發現了三個盜洞。盜洞呈半圓形,足以容納一人進出。有的盜洞口被零碎的酸棗枝遮擋,十分隱蔽,但有的則直接袒露著。

  透過一個壘著紅磚的洞口,記者發現,盜墓洞裏安放著一口棺材,“這棺材並非是‘原裝’,而是最近放進去的。邙山附近的大冢大多都是漢唐時期的,那會兒的棺材見著風就爛透了。”這位當地人説。記者隨即詢問了在附近勞作的村民,得知,這很可能是村裏的人,死了以後放這兒的。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