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變成一年一度探親敘舊的想念
對於“哪兒的人”這個問題,史佳從來都毫不猶豫:深圳人。這種斬釘截鐵的語氣,還常見於青島人、大連人等等,他們習慣性地將自己的城市從所在省份中拎出來,帶著濃濃的自豪感,與廣東人、山東人、遼寧人區分開來。
事實上,我們所遇到的很多深圳人、青島人、大連人,並非當地“土著”,而是來自周邊的小城。比如史佳,她真正的家鄉是深圳旁邊的一個小鎮。不過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大城市”作為自己的身份標簽。
“第一是為了方便認知吧。”史佳解釋説,對初次見面且不能確定是否深交的人,你説一個偏遠的地名,還得解釋半天,太麻煩。
其次,“大城市”標簽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説自己是從深圳或者青島、大連來的,別人的第一印像是這些城市經濟文化都很發達,所以連帶著對你的印象也是偏於時尚、富裕的。這些小小的虛榮心會讓人在社交時更加自信。”
史佳眼見過一個山東同事介紹自己是“膠州人”,結果上海客戶立刻關切地問起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並附加一些“你能在上海工作,朋友們很羨慕吧”等等的奇怪問題。結果那位同事後來就改口稱自己是“青島人”了。史佳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在商場購物的時候,售貨員聽説她是深圳的,笑道:“哎喲,深圳老好的,你怎麼跑上海來了呀?”史佳就故意嘆了口氣:“沒辦法呀,男朋友在上海啊,哈哈。”
“雖然是不相關人的羨慕,是虛榮心帶來的小快樂,但生活不就是由這些小快樂小煩惱組成的嗎?不然像我這樣在上海工作的白領,一説是湛江旁邊某個小鎮的,對方可能第一印象就是鳳凰女,在人際交往時會莫名多出一份戒備心來。”
所以從2002年到上海開始,一直過了五六年,史佳在回答“哪人”的問題時,總是説“深圳的,不過在上海工作生活。”她並不想簡化成“上海的”,即便她有了上海戶口,但一個外地人在上海,聽起來總像“滬漂”,立馬變成居無定所、為柴米油鹽奔波的勞碌形象。
不過當史佳在上海結婚生子之後,她的身份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變化。前兩年春節回家探親,聚會時大家開始介紹史佳説:“她是上海來的。”史佳這才發現,當她在上海不時地強調自己的“深圳人”標簽時,她的老鄉們已經給她打上了“上海人”的標簽。
史佳並不抗拒這個標簽,因為從目前來説,這個標簽的附加分還挺高,“別人都會羨慕地説,哇,大上海來的啊。”
“更重要的是,‘哪人’這個問題,其實最終決定於你自己的‘根’在哪。”史佳發現,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十年,她與這個城市已經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嫁給上海人,多了一大幫的上海親友;在上海工作近十年,有一份還算滿意的工作,有自己的職場圈和社交圈;生了個上海戶口的小孩,又多出一個媽媽寶寶網路。相比之下,遙遠的家鄉變成了一年一度探親敘舊的想念。
現在再回答“哪人”這個問題,史佳有時候會説“我是上海的”,細説起來,則是“我是深圳的,不過戶口是上海的,在上海工作生活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