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房無車無鑽戒,不辦婚禮不蜜月……近日,“裸婚”引發廣泛討論。很多年輕人選擇裸婚,有著什麼樣的現實焦慮?裸婚的背後,折射出時代和社會怎樣的變遷?裸婚觸動公眾心弦,又有著什麼樣的社會心理土壤?
裸婚傳遞社會痛感
裸婚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無奈。當“飛豬”助推物價指數破6,當房價讓人算出“得從清朝開始攢錢”……高企的生活成本,使得年輕人無法承受現實的生活之重。在這樣的背景下,裸婚與其説是個性選擇,不如説是無奈之舉。媒體調查顯示,即將年滿30歲的職場人當中,近五成人無房無車。這一數據説明,裸婚是很多年輕人的普遍狀態,這也正是裸婚擊中人心的社會景深。
即便裸婚的當事者們願意把這看成是時尚,社會的管理者也理應感知其中所傳遞出的時代痛感。如何讓每個人都有相似的機會,不讓一些人在“寶馬車上笑”時另一些人在“自行車上哭”?如何制定更有效的調控措施,讓工資薪水的增長趕上物價增長的步伐,讓“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如何讓大部分人能夠參與規則的制定、促進規則的完善、監督規則的執行,製造出一個公平的競技場?回答好了這些問題,才能讓裸婚真正成為幸福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