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夫婦帶七旬中風父親到廣東山區小學支教(組圖)

時間:2010-09-09 13:58   來源:東方網

每天吃飯,小麥都會向媽媽講述一天的故事

薛老師摟著林老師的兒子小麥説,要是我兒子也來了就好了

每當放學的時候,林老師就得站在校門口,護送學生放學

  2010年秋季新學期,廣東省清新縣石潭鎮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3位來自山塘鎮等地的支教老師,他們將在這個屬於石灰岩地區的陌生小鎮生活一年時間。

  2007年,清新縣有關部門出臺政策,決定實施全縣城鎮中小學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服務制度:凡在縣城直屬中小學校工作的專任教師,男45周歲以下、女40周歲以下,都要分期分批安排到山區農村中小學進行支教扶持。城鎮中小學教師要評高級職稱,也必須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一年。

  此後,一批又一批支教者背起行囊,踏上征途。他們中,有人帶上了癱瘓老父,有人與孩子隔空守望。對於這些石潭鎮教育長河中的匆匆過客而言,異鄉支教,詮釋的是奉獻,留下的是離合。

  教師節前夕,南方農村報記者深入支教一線,把支教者的苦樂百感抒發于筆端,將其生活剪影定格在瞬間。

  故事1

  一人支教,三人同行

  作為一個有著十多年教齡、經驗豐富的老師,來自省級教育強鎮——山塘鎮的梁敏龍被選中赴石潭中心小學支教,擔任六年級數學老師。同為小學老師的妻子,在得知後主動要求隨夫支教。“夫妻要同心啊!”9月7日,梁敏龍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

  然而,梁敏龍家裏還有年邁的父母。70歲的父親三年前癱瘓臥床,生活起居一直是他在照顧。這次去支教,梁敏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父親。山塘鎮距離石潭將近100公里,每天返家照顧是不可能的。思前想後,夫妻倆便決定帶著父母一起去支教。

  8月31日,梁敏龍與妻子到新學校報到。新環境帶來的不安很快就被打消——為了解決支教老師的後顧之憂,學校特意多安排一間宿舍給梁敏龍的父母居住;當地老師熱情邀請梁敏龍一家人去吃飯;學生淳樸而聽話……夫妻倆很快投入到新學期的教學工作中。

  梁敏龍的心稍稍安定下來,以為這樣既可以照顧老人,又兼顧工作。不料梁敏龍的父親到了陌生地方,晚上卻無法入眠。這讓夫妻倆焦急不安。三天后,眼看著老伴已明顯影響到兒子、兒媳的工作,梁敏龍的母親提出返家。“我自己帶回去照顧,你們安心工作。”

  9月3日,傾盆大雨中,梁敏龍騎了3個小時摩托車將父母送了回去。此後,梁敏龍夫婦心中便多了一份牽掛。

  故事2

  和媽媽一起“轉校”

  “這裡應該畫朵花。”9月7日下午放學後,石潭中心小學三年級的課室裏,一個小男孩“指揮”著一位正在畫黑板報的女老師。

  這位女老師是從山塘鎮前來支教的林老師,而小男孩則是她8歲的兒子小麥。教師節快到了,林老師要出個“慶祝教師節”的黑板報。小麥主動當起了小助手,遞粉筆、選圖案,時不時還出出主意。站在媽媽背後的他,睜圓了眼睛看著媽媽在黑板繪出絢麗圖案。

  這個學期,林老師完成了雙重的角色轉換:既從山塘小學老師變成了石潭中心小學的支教教師,又從美術老師變成了語文老師。“石潭中心小學師資不夠,所以我要當班主任帶班,同時兼任語文老師,這對自己也是一種挑戰和鍛鍊。”林老師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另一方面,自己可以利用特長,給山區的孩子上好美術課。

  林老師的丈夫在外打工,家裏有三個老人。為了不讓兒子成為老人的負擔,也為了時刻能陪著兒子,在徵求兒子的意見後,林老師為他辦了轉學手續。這學期,小麥成為了石潭中心小學二年級的一名插班生。課餘時間,小麥既是媽媽的小“跟屁蟲”,也是得力助手。

  下午6點,開飯時間到了。小麥跟著媽媽一起拿碗、盛飯、端菜,坐在媽媽旁邊,興致勃勃給媽媽講班上的故事。林老師望著兒子,眼中充滿欣慰:“兒子很懂事,有了他,我相信支教生活不會孤單。”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