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調查顯示99.5%受訪者曾遇作假 法不責眾心態驅使

時間:2010-09-07 09: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漫畫:石語

  方舟子認為,應該由政府管理部門和專業機構建立規範的打假渠道,調查過程和處理結果應該儘量透明公開

  如今,作假行為似乎無處不在,假貨、假學歷、假養生、假景點……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136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僅0.5%的人肯定自己沒遇到過作假行為。具體來説,85.1%的人遭遇過“短信詐騙”,83.7%的人遭遇過“假貨”,77.0%的人遭遇過“盜版書”。其他還有:虛假報道(70.4%)、盜版CD(70.3%)、街頭騙術(70.2%)、假政績(57.1%)、假發票(52.1%)、學歷作假(42.0%)、學術作假(41.8%)等。

  在急功近利、法不責眾的心態下很多人開始參與作假

  在某國際旅行社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苗新輝,前段時間每天要看上百份簡歷,她發現幾乎80%的簡歷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作假問題,“面試時,我會讓他們重新寫份簡歷進行對比,工作單位、起止時間、職位等,經常有對不上的。”

  “求職者也是被現實所迫。用人單位要求越來越高,求職的人又多,如果不修飾簡歷可能連面試機會都沒有。”苗新輝説。

  本次調查顯示,日常生活中人們在有意無意寬容甚至參與作假。比如68.7%的人“明知是盜版書卻依然購買”,47.9%的人“明知是冒牌服裝卻依然購買”,31.6%的人承認自己曾“考試作弊”,16.6%的人承認“論文抄襲”,14.2%的人“明知是假發票卻依然購買”,5.9%的人承認自己“學歷作假”。

  知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在接受中青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造假是有社會基礎的。很多人之所以痛恨造假,不是出於義憤痛恨造假本身,而是痛恨自己沒有造假的機會,所以有了機會,也會參與造假。

  “我們的社會正在面臨嚴重的誠信危機。”北京京鼎律師事務所主任張星水律師認為,目前公眾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比較淡漠,大家覺得遵守規則會吃虧,不守規則的人往往短期獲利,在急功近利、法不責眾的心態下很多人就開始破壞規則,參與作假。

  為什麼有這麼多作假行為?調查中,79.8%的人認為是“政府部門監管不力”;72.4%的人認為是“作假成本低,打假成本高”;排在第三位的是“相關法律法規滯後,懲罰太輕”(69.4%);55.9%的人表示“小假被寬容,導致大假橫行”。

  方舟子説,絕大部分的“假”都很低級,打假的門檻和成本並不高。但是管理、執法部門對造假缺乏監控,處罰又太輕,使得造假成本低、風險小、獲益大,這才是導致造假無處不在的主要原因。

  遭遇作假,為何61.7%的人選擇“忍了”?

  “合同上標明瞭房子層高不低於2.8米,等交房時一測量還不到2.6米。一共14層的樓,相當於少了整整一層!”和大多數買房者一樣,北京市某圖書公司職員李曉蕾遇到房地産公司明目張膽作假,儘管無比氣憤,卻感到無可奈何。“我們年輕人,能有個房子就不錯了,工作又忙,哪有時間去投訴折騰呢?”

  遇到作假行為,人們通常怎麼辦?調查中,“忍了”排在第一位,61.7%的人選擇此項。33.3%的人會“和作假人交涉”,28.4%的人“不知道怎麼辦”,25.9%的人選擇“網上曝光”,19.7%的人會“打12315”,18.7%的人會“向監管部門舉報”,15.2%的人選擇“向媒體曝光”,4.7%的人會“向法院起訴”。

  張星水律師接觸消費者維權16年了,他覺得,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很多人為生計奔波,根本沒有精力去打假。“他們也沒有專業的知識、經驗、技巧和資金。一些人還有‘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心態。所以能堅持下來的民間打假人士。都被看成孤膽英雄式的人物,特別值得欽佩。”

  方舟子在談到自己堅持打假的原因時提到,“目前國內學術造假氾濫,卻缺乏一個舉報、處理學術造假的規範渠道,只能借助個人的力量進行輿論監督,起到一點威懾作用。但是靠個人力量進行學術打假,沒有足夠的資源,權威性不夠,也沒有處罰的權力,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打假的主要責任在誰?87.6%的人首選“政府”,其次是“法律法規”(66.1%),46.6%的人認為是“行業協會”,40.2%的人認為責任在“公眾”,14.6%的人選擇“民間打假人”。

  方舟子認為,打假的主要責任在於政府管理部門和專業機構。中國應該由政府管理部門和專業機構建立規範的打假渠道,接受舉報,進行調查和處理。為了避免腐敗,調查過程和處理結果應該儘量透明、公開。

  “除了加強立法外,一定要加強執法監督。”張星水説,對作假的治理應該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民間、立法和執法、法治和德治多頭並舉。他倡議建立“中國誠信日”,強調所有自然人、法人都講誠信和自律。公民不説謊、企業不制假、學術不剽竊、新聞界不做假新聞、法律界不製造冤假錯案……

  調查顯示,81.4%的人希望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和查處力度;79.4%的人期待完善法律法規;71.1%的人提議建立全社會誠信機制;58.7%的人認為需要加強行業協會的規範作用;56.4%的人建議,從自身做起,不買假、不作假。(本報記者 王聰聰)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