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順”打撈船16日新撈出的一批瓷器。牟財源、楊雪梅等攝
考古隊員張勇(畫中正背對者),背著高氧氣瓶準備下水。記者楊雪梅攝
出水了。同伴們幫助剛剛上船的石俊會(畫中正面對者)卸下身上的負重。記者 楊雪梅攝
新上來一箱打撈物,王志傑(左)俯身在泥土中細細尋找。 記者 楊雪梅攝
前往南澳Ⅰ號的打撈現場,頗費週折。先是從深圳坐四個半小時的高速大巴到汕頭;在長山尾渡口擺渡40分鐘到南澳島後;又坐了40分鐘的漁船,才終於抵達南澳Ⅰ號停泊的“三點金”海域。打撈船“南天順”就靜靜地“棲”在碧波上。二十幾名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隊員,就常年住在“南天順”上。
就在這裡,大約400年前沉沒的明代商船南澳Ⅰ號,自2007年5月漁民發現後,正在進行搶救性發掘。這個2010年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一號工程”,牽絆著無數人的心。
“今天是難得的好日子。風平浪靜,能見度非常好,陸地可以看到10海裏,水下可以看到3米。”國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范伊然臉上一片陽光。“根據潮汐表,今天預計下水時間分別為上午7到9時和下午1到3時。其實水下考古不怕冷,也不怕下雨,就怕颳風,怕能見度不好。”
即將下水的王志傑笑吟吟地説:“今天會有8個人下水,每組兩人。潛水很危險,每深10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所以必須兩人一組互為潛伴,還得相對固定。因為在水下,大家只能靠手勢溝通。考古更得互相配合,沒有一個同伴會將另一個孤單地扔在那個黑漆漆的世界。”
王志傑來自汕頭澄海博物館,本地人。今天的主要任務是水下畫圖,標明將出水文物的水下平面圖、器物位置,所以潛水時還得攜帶畫板、筆、照明具、尺子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