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2010年第18期封面圖片。
剖腹産之痛
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標準3倍的剖腹産率,讓緊張的醫患關係再起波瀾。未來母親們對醫院“唯利是圖”的簡單判斷和醫生們對醫患糾紛的恐懼,與醫療領域長期存在的信任缺乏夾雜在一起,陡然提升了社會的不安全感。
剖腹産是人類醫學技術和生育安全的重大進步,但在現有醫療體制下,順産還是剖腹産,似乎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如何降低剖腹産率,需要的也不是簡單的指責。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張偉|北京報道
今年2月,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引起國內媒體和公眾的普遍關注。該報告稱,中國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的剖腹産率高達46%,為世界第一。而世界衛生組織對剖腹産率設置的警戒線是15%。其中,未出現剖腹産手術指徵(指當某種疾病符合診療常規所規定的標準,只有採用手術方式才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就進行手術的比例佔全部剖腹産案例的11.7%。
“剖腹産已經失控”、“中國11.7%的剖腹産手術沒有必要”、“醫院逐利,‘鍾愛’剖腹産”、“沒有巨大經濟收益,哪來的剖腹産率世界第一”……許多人將“罪魁禍首”鎖定在了醫院和醫生身上。
某些醫院剖腹産率高達90%以上
其實,我國剖腹産率過高的情況早已存在。
北京市公共衛生資訊中心網站2006年刊登的一篇文章顯示:在20世紀50到70年代,我國剖腹産率僅在5%左右,此後不斷攀升,20世紀80年代以後快速上升至30%~40%,到20世紀90年代,上升更為明顯,幾乎達到了40%~60%。21世紀,在中國,剖腹産變得更加普通,其效用被無限放大。當前國內大部分城市醫院剖腹産率在40%~60%以上,少數已超過80%,某些醫院已上升至90%以上。
山東省某縣婦幼保健院的趙院長告訴記者,剖腹産率一般是大醫院高,小醫院低,綜合性醫院高,婦幼保健院低。“比如我們醫院的剖腹産率在30%左右,而縣人民醫院為50%,市人民醫院為60%。因為現在的妊娠合併症等高危因素增多,所以産婦一般都選擇大醫院和綜合性醫院去進行剖腹産。”
一些産科醫生,特別是公立醫院的産科醫生,則拒絕了記者的採訪,他們表示:“剖腹産率高已經好多年了,該談的都談過了,沒什麼好説的了。”
北京美中宜和婦兒醫院婦産科主任醫師高淩告訴記者,其實婦産科一直在控制剖腹産率增高的情況,因為剖腹産率是婦産科品質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每季度都會上報一次剖腹産率,然後大家進行討論,為什麼升高或降低?應該如何控制等。但剖腹産率近些年是在暴增,壓也壓不住。”
産婦的恐懼和不滿
順産還是剖腹産?什麼時候生?到哪家醫院生?找哪個大夫接生?從網路到現實生活,從城市到農村,到處都在討論。而就在這種充滿人性溫情的討論中,“醫院趨利導致剖腹産率高”的簡單推論卻顯得越發真實。
26歲的河南農民小李非常氣憤。今年3月,妻子在鄉醫院生孩子,本來也想順産,“但醫生説,胎兒比較大,順産怕有危險,建議我們剖腹産,我們就聽從了醫生的意見。沒想到前幾天碰見一個熟人,親戚是鄉醫院的産科醫生。他説,凡是自己接生的産婦,一律剖腹産,時間短,賺錢多,不管你想不想剖,一嚇唬就都剖了。”
31歲的王女士感覺也差不多。她去年在北京某公立醫院生孩子,也是剖腹産。“我本來想自己生,産前所有的檢查都挺好,但待産的時候,醫生突然説我年紀有些大,順産可能會有問題,建議考慮剖腹産。當時把我們全家都嚇住了,就選擇了剖腹産。可事後想想很生氣,如果年紀大有問題,為什麼之前檢查都很正常?為什麼非要等臨産前才提醒我?我覺得醫院就是想多賺錢。”
不管是親身經歷還是道聽途説,大家似乎更願意相信:醫生為了賺錢,所以讓大家剖腹産。一位網友説並非所有的醫生都建議剖腹産,自己生孩子時,醫生就一直鼓勵自己順産。結果遭到了許多網友的圍攻:你是醫院的託兒吧?醫院是你家開的吧?
但採訪中記者也了解到,確實有許多産婦選擇剖腹産是處於主動,而非被醫生勸導。對生産的恐懼和擔心,包括怕疼,怕體型變差等,成為許多人主動選擇剖腹産的原因之一。
網上有一篇流傳甚廣的帖子——《産房裏的尷尬事兒,你知道多少?》,該帖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分娩過程中遭遇到的各種尷尬事:插尿管、肛檢、剃毛、大小便失禁等。儘管帖主表示:“告訴你這些,並不是為了讓你緊張和難堪,只是想讓準媽媽們事先有個思想準備”,但大部分女性網友感到的只是恐懼:“我沒有勇氣看完……”“嚇死我算了。我希望我生的時候直接暈倒,然後醒過來的時候一切都OK了。”
生孩子疼得死去活來;有人生了30個小時都沒生下來;産鉗會把孩子腦袋夾壞;順産影響體形,影響夫妻生活;陪産會讓丈夫心裏有陰影……各種健康頻道、母嬰論壇上,到處是懷孕日記、生産日記之類的帖子,許多育齡女性在跟帖中進行著自發的經驗交流和學習。
在採訪中有多名婦産科醫生表示,網上眾多孕産婦個人體驗式的心得體會,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大眾對分娩的客觀認識,容易對生育這一自然生理過程産生不必要的恐懼。
但眾多孕婦及其家屬們也很氣憤:我倒想聽專家給我好好講講,可是連個號都挂不上,好不容易挂上號了,大夫幾句話就把我打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