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從武漢兒科醫生“紅黑榜”看好醫生的標準

時間:2010-04-29 10:08   來源:人民日報

  好醫生的標準

  一位把病人當成機器的醫生,即便有妙手回春之力,誰又能説他是好醫生呢

  最近,一個關於武漢兒科醫生“紅黑榜”的帖子在網上流傳。上萬名媽媽根據帶寶寶看病的經歷和體驗,列出了武漢各大醫院兒科的“好醫生”和“壞醫生”,吸引了數十萬網民閱讀。如今,這個帖子成為很多媽媽的“看病指南”。

  那麼,一個民間版的醫生“紅黑榜”,為什麼如此受追捧?説到底,是因為真實可信。與很多官方評選的先進榜相比,這個“榜”不教條、不粉飾、不冷漠,都是用真人真事説話,因而更有親和力和可信度。

  也有人認為,這個“榜”都是憑個人主觀印象給醫生打分,缺乏專業視角,很可能有偏頗之處。應該承認,一個由網民口碑形成的“紅黑榜”,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陷甚至是錯誤。但是,這並不影響其存在價值和社會意義。過去,醫生的技術和品行主要靠病人口口相傳,傳播範圍有限;如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路時代,每個病人都是“公民記者”,醫生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部落格、帖子的題材。因此,一個醫生要想獲得公眾好評,唯一的辦法就是善待病人。

  醫學的本質是人學,它是一種善良人性和友愛情感的表達。科學求真,藝術求美,醫學求善。自古以來,行醫都被稱為仁術。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認為:“行醫是一種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所以,無論在世界任何地方,好醫生的標準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為病家謀幸福”。因為,醫生本來就是為病人而存在的。如果沒有病人,就不會有醫生。

  作家陳祖芬曾寫過一篇題為《當看病成為溫暖享受》的文章,記錄了她在美國哈佛醫院看病的感受。由於醫生無微不至的關懷,以至於她竟然不願離開醫院,甚至覺得“對醫院欠下人情債”。相比之下,中國人到醫院看病,誰曾有過這樣的美妙感受呢?在很多時候,冷漠與傲慢,成為醫生的流行表情。診室裏,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景:病人恭敬地遞上片子,醫生接過片子,眼睛根本不看病人,邊看片子邊問:“怎麼了?”於是,病人誠惶誠恐地敘述病情,而醫生則低頭開單,似聽非聽,最後來一句:“先去化驗吧。”直到病人離開,醫生都沒有看一眼病人。一個把病人當成機器的醫生,即便有妙手回春之力,誰又能説他是好醫生呢?

  其實,老百姓求醫看病,除了希望解除生理上的疾痛,更希望得到醫生的情感關懷。哪怕只是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真誠的眼神,一個親切的手勢,就足以令人感動。對於病人來説,醫生雖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但至少要有一顆仁慈的心,不亂開藥、不亂檢查、不胡折騰。然而,就連這樣簡單的要求,在很多時候竟也成了奢望,這確實是醫學的悲哀。事實上,醫術固然重要,但由於醫學的局限性和疾病的複雜性,患者很難對醫術作出判斷。這正如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教授所説:“再年輕的醫生,在病人眼裏也是長者;再無能的醫生,在病人眼裏也是聖賢”。因此,作為病人,往往更看重醫生的人文修養。人文修養雖然無形,卻隱藏在醫生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之間。沒有它,醫生就成了修理匠,手術刀就成了屠宰刀。

  一張“紅黑榜”,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老百姓對好醫生的期盼。也許,好醫生的標準有千萬條,但歸根到底就是一條——善待病人。(白劍峰)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社會新聞 經濟新聞 教育新聞

編輯:馬豐軍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