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羅的二女兒在彈奏父親製造的鋼琴
記者昨(27)日從深圳博物館獲悉,該館近日將深圳一普通退休機械工人花費7年手工製造的鋼琴,作為見證改革開放的歷史文物永久性收藏。
昨日,記者看見到了這臺重達400斤的手制鋼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深圳老人王開羅用床板、鞋帶、舊呢子布料等簡陋材料製作出了這臺音色悅耳的鋼琴,表達了改革開放初期一個普通家庭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用解放鞋鞋帶做擊弦機
老人名叫王開羅,江蘇徐州人,他自1975年開始製造這架老鋼琴,並於1982年3月最終製造成功。昨日,當王開羅的二女兒王曉婷用父親親手打造的鋼琴演奏時,客廳裏流動著輕柔優美的旋律。誕生26年,鋼琴除了低音部分稍顯缺憾之外,其在高音部分尤其清亮悅耳。
記者發現,王開羅屋內擺放了四台鋼琴,僅客廳裏就有兩台。而在1975年,對於家庭月收入在60元左右的王開羅一家來説,當時收音機在普通家庭都難得一見,一台售價1200元的上海産聶耳牌鋼琴更是奢侈品。然而憑藉著對音樂的愛好和對女兒的期待,他開始了克隆聶耳鋼琴的DIY之路,總計花費大約600多元,省了一半的錢。
親手製造一台鋼琴,首先是進行測繪畫圖,而後王開羅開始搜尋各類可利用的材料,譬如睡覺的床板可用來製成琴蓋。
王開羅介紹,這臺鋼琴一共採用了楓木、柳木、沙木、紅木等四五種木料,而毛料的利用率僅為0.4%左右,“音板是用實木製成的,這樣能夠保證反射聲音的響亮渾厚。鍵盤是用紅木製成的,這樣不容易變形”。
製作鋼琴最複雜的是擊弦機,它是擊發琴弦振動的主要部件。鋼琴共計1萬多個零件,擊弦機就需要8000多個零件。這個部件花費了王開羅兩三年的業餘時間,從木製的榔頭到其中的呢圈都是王開羅一點一點搗騰出來的。
記者發現,其攀帶用墨綠色的解放鞋鞋帶來代替,而王開羅告訴記者呢圈則是用舊呢子大衣的零碎布料製作的。
而鋼板背架219根弦均是王開羅用手工電鑽一點一點焊接切割出來的。
鋼琴將被博物館永久收藏
對於一個普通的機械工人來説,製作一架高精密度的藝術鋼琴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王開羅很自信,“當時手頭上沒有太多錢給孩子們買鋼琴,但是我可以通過雙手一點點來創造。”他説,“我考慮的就是,要讓她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由於這臺手制鋼琴,王開羅的三個女兒此後都與鋼琴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女兒王曉蕾在澳門一所中學做鋼琴教師,二女兒王曉婷也曾在日本留學學習電子音樂,而三女兒也考上了藝術院校。
二女兒王曉婷説,“小時候鋼琴是我唯一的玩具,而長大後,音樂豐富了我的整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