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先生宋英傑參加海峽民生氣象論壇。(台灣網 董子譽 攝)
台灣網6月14日廈門消息 有著“中國第一氣象先生”、“中國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主持人”等多個頭銜的著名天氣預報主持人宋英傑今天來到海峽民生氣象論壇,與來自兩岸的100多位海洋漁業、海運、旅遊、農業、航空、消防等各界氣象用戶代表及氣象、水文水利專家學者代表暢談天氣。
近年來,福建省氣象部門不斷加強與臺灣業界的溝通、交流、合作,閩臺氣象科技交流日益熱絡,資訊交換和共用不斷加強,在海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海峽航運等氣象服務方面達成諸多共識,在業界創下了首個共同建立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機制等多項“首個”,成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一環。
氣象交流不只是技術分享
宋英傑表示,臺灣的氣象節目他也經常看,“2012,我開始在臺灣文化大學任教,同行之間的交流相對更加頻繁起來”,在20多年的工作過程中兩岸間交流觀摩機會也有很多。昨天接受採訪時,他就引用臺灣已過世的氣象學者俞家忠的打油詩來調侃自己因天氣預報而被指“不靠譜”:“昨天報雨今日晴,預報錯了得罵名。今日報晴明日晴,預報對了罵未平。可憐天氣預報人,一生被罵上天庭。”
兩岸地緣接近,互為上下游的天氣系統相關性更是密切。冬天出現的寒流,冷空氣是從華北、華中南下再到臺灣;夏季的颱風則大多先經過臺灣,再進入大陸。“雙方運用更即時、穩定的資料,有效掌握天氣預報的變化趨勢,上游資訊數值充足,氣象預報將更準確”。宋英傑説,交流過程不應只是經資料、技術的分享,也包括傳播這種輿論和實踐方面的分享。
報老百姓聽得懂的天氣預報
天氣預報由數據和結論組成,預報難度和可信度是不一樣的。在臺灣使用的概率模式,雖然這種播報更加科學,但在大陸卻不為老百姓所認同。宋英傑指出,提煉準確的方式當然更好,但從科學預測來講,天氣預報的結果是專家形成的主流共識所提供的一種可能性。“舉個例子,今天的降雨率是70%,這是科學的數據,但人們可能就會説你就告訴我今天會不會下雨就好。”
早上八點多,記者就發現趙英傑的部落格發佈了一些閩南氣象諺語,他在接受採訪時也指出氣象諺語非常有借鑒的意義,自己已經習慣走到一個地方就去蒐集整理,尤其是問問當地老人。氣象諺語有普遍性,如“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也有針對地域的,如“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這是可能出現颱風的預兆。(台灣網 董子譽)
宋英傑微博。
[ 責任編輯:孫伊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