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1月17日消息 近日,臺灣成功大學光復校區門口的招牌,被部分學生偷拆“光復”二字。為此,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發臺灣淡江大學經濟係副教授評論文章,對“獨派”“只準成功,不許光復”的錯亂思維予以批駁。文中提到,不僅一些臺南人愛把鄭成功當作“自己人”,就連包括陳水扁在內的綠營人物,也對延平郡王情有獨鍾。文章質問“獨派”為何不察,鄭成功《與荷蘭守將書》中曾明白説出:“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文章指出,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鄭成功,卻被捧為“獨派”祖師,這不但徹底砸了“臺獨”立場,更讓民族英雄死不瞑目。
該文指出,臺灣成功大學光復校區門口的招牌,近日被部分學生偷拆“光復”二字。此事緣于成大去年為廣場命名,3000多名學生上網票選,得票最高的是971票的“南榕廣場”。事後校方表示該名稱有“政治意涵”,票選只供參考,名稱仍由校務會議決定,引發部分學生不滿。肇事者顯然認定“光復”也有政治意涵,故意借拆招牌突顯校方矛盾。
其實,真正矛盾的,是錯亂的“臺獨”思維。“獨派”寧可接受日本立場,把1945年10月25日稱為“終戰”紀念日,也不願從中國人角度稱為臺灣“光復”節。這是受“獨派’思維鼓動的學生,偷拆招牌的原因。但他們卻容許以紀念統派民族英雄鄭成功所命的校名,沒拆掉“成功”二字。這真是成大不幸中的大幸。
文章提到,話説宜蘭棲蘭有許多參天古木,樹齡從400年到2500年不等。園區以歷代知名人物為神木命名,將樹齡與歷史結合,增添導覽情趣。某日,一群臺南鄉親來遊,導遊從“王羲之”講到“孔夫子”,又從“李商隱”講到“楊貴妃”。一鄉親不滿園區只以中國人,不以臺灣人為神木命名。導遊只好帶他觀賞一株最“幼齒”神木,就是樹齡400年的“鄭成功”。臺南鄉親見了“自己人”,才略為滿意。
文章指出,不僅臺南人把鄭成功當“自己人”,包括陳水扁在內的綠營人物,也對延平郡王情有獨鍾。輔佐鄭氏治臺,居功至偉的陳永華,亦受臺民愛戴,臺南有永華宮與永華路。把鄭成功、陳永華視為落地生根的臺灣人,無可厚非。但如奉他們為臺獨始祖,以及“本土化”標竿,則大錯特錯!
2012年4月3日馬英九率員遙祭黃帝陵時,遭臺聯“立委”質疑沒證據足以證明黃帝的存在,“馬英九是看到鬼嗎”?他們又批馬“心向中國”,只祭黃帝,卻未曾赴臺南祭拜鄭成功和陳永華。
然而,“獨派”竟然不察,鄭成功《與荷蘭守將書》中曾明白説出:“然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懷有強烈中國意識的鄭成功,卻被捧為“獨派”祖師,這不但砸了“臺獨”立場,也讓國姓爺不瞑目。至於陳永華,乃鄭氏的諸葛孔明。古來只有六齣祁山、心懷漢室的諸葛武侯,哪有偏安一隅、只求“獨立”的諸葛亮?
文章認為,最能體會、欣賞鄭成功歷史地位的,應是主導東北異幟,提早結束中國內戰的張學良。少帥咏鄭成功的詩中説:“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鄭成功為民族、國家做了長遠的大事,就是鞏固了(包括“獨派”在內的)華夏子民的在臺生存發展空間。使臺灣人不再被荷蘭剝削,不必像菲律賓人一樣得講西班牙語。
回頭再論“政治意涵”,文章指出,“鄭南榕”和臺灣“光復”被成大肇事者賦予等量齊觀的”政治意涵”,二者對臺灣地位認同可謂南轅北轍,但這正是“臺獨”興起後,對民眾思維誤導的典型代表。
在威權時代,臺灣人渴求自由、民主,“黨外運動”風起雲湧,屢屢挑戰國民黨專制體制,確實令人感佩。但鄭南榕追求的根本不是民主,卻是“臺獨”。1987年11月9日,並未加入民進黨的鄭南榕,于該黨會場散發“臺獨”著作。當時民進黨的共識是民主而非“臺獨”,鄭遭該黨“立委”朱高正制止。鄭竟摑朱耳光,聲稱“我代表臺灣人打你”。這一掌,加上後來鄭的自焚,使他成了“‘臺獨’烈士”。爭取自由、民主的運動遂變質成“反中求獨”的鬧劇。
文章最後指出,爭自由、民主是“民權”問題,這與追求國家統一的“民族”問題屬不同層次,互不衝突,也不能混為一談。“民權”問題是內政,應以“數人頭代替打破人頭”。而“民族”問題則須凝聚我族意識,才能抵抗外侮。而非我族類之間,就常靠打破人頭解決衝突。
日本兩度發動侵華戰爭,造成乙未割臺,又害我3000萬同胞人頭落地。1945年的臺灣“光復”,是無數同胞犧牲奉獻,所爭回的起碼尊嚴與遲來正義。當時尚無“臺獨”理念,鄭南榕也沒誕生。現在為了“南榕”,詆毀“光復”,這值得嗎?只準成功,不許光復,這合理嗎?(台灣網 王思羽)
[ 責任編輯:王思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