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書寫人民心聲,傳承初心使命
【光明論壇】
作者:張凡(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教授)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田華、王心剛、張良、陶玉玲、肖桂雲、潘虹、宋曉英、陳道明等8位電影藝術家回信表示,“新征程上,希望你們繼續在崇德尚藝上作表率,帶動廣大電影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紮根生活沃土,努力創作更多謳歌時代精神、抒發人民心聲的精品佳作,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這封回信高度肯定了老一輩藝術家的卓越貢獻,更為新時代文藝創作方向提供了鮮明指引;其中,“紮根生活沃土”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包括電影工作者在內的全體文藝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要求。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上,“紮根生活沃土”是文藝創作歷久彌新的內在規律,是新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更是創作精品力作的不二法門。
眾所週知,社會生活既是文學藝術創作的生動源泉,更是文藝作品生命力的根本所繫。回信中提及的“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電影”,無論是田華在《白毛女》中塑造的喜兒形象,還是張良在《董存瑞》中演繹的爆破英雄,都是藝術家們深入農村、部隊生活,與人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生活的切身感悟中創作的經典。這些家喻戶曉的銀屏形象已成為幾代人共同的記憶,能做到這點,正是因其植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汲取了最真實的情感、最鮮活的語言、最動人的故事。現實生活以其豐富性與複雜性,為藝術家提供了充沛的創作素材和情感動力。
“紮根生活沃土”的本質就是“紮根人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的方法是紮根人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精準地揭示了新時代文藝創作的生命線。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紮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而真正的“經典”,不僅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實踐,更要深刻表達人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新時代的中國,正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闊步前行,這是人類歷史上宏大而篤定的實踐創新,蘊藏著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文藝工作者只有真正沉下去,深入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衛國戍邊、社區治理等一線生活,感知時代脈搏的強勁跳動,傾聽普通奮鬥者的心聲,才能捕捉到那些最能體現和彰顯時代精神的閃光點,才能塑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人物群像。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以5個地域故事展現山鄉巨變;電視劇《大江大河》通過改革親歷者的命運起伏折射時代洪流的發展趨勢;《功勳》以8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華彩人生篇章書寫了中華民族的奮鬥史詩;《山海情》憑藉閩寧鎮從“幹沙灘”到“金沙灘”的蝶變譜寫出脫貧攻堅的時代壯舉……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文藝作品的力量,皆源於文藝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深耕細作。
當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同樣是“崇德尚藝”的必然要求。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必然是將個人藝術追求全心融入時代需求、心繫人民福祉的擔當者。深厚的生活積澱滋養著藝術家的道德情操,使他們的作品飽含著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不言而喻,德藝雙馨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德”是藝術之樹常青的根系所在,高尚的德行不是抽象概念,它體現在藝術家真正理解人民的基礎之上,並將作品化作滋養大眾心靈的精神源泉;“藝”是文藝事業的不竭動力,老一輩藝術家對精湛技藝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態度是最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富。王心剛演繹人物的剛毅與深情、潘虹銀幕形象中令人難忘的內心世界,這些經典角色的成功塑造都源於藝術家對人物性格、時代背景的深刻把握與專業表達。而“精湛的技藝”則要求文藝創作者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讓藝術理想從心間走向銀幕、抵達觀眾心靈。唯有“崇德尚藝”的融合才有可能孕育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精品佳作。習近平總書記對老藝術家“作表率”的期許,正是希望他們能以德藝兼備的崇高境界影響人、引導人,在全社會範圍內帶動並形成崇德尚藝、潛心耕耘、精益求精、服務人民的創作風氣。
文藝工作者紮根人民、鑄造經典的最終指向,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基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擘畫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初心,是滋養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而鑄造經典的藝術追求,則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核心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8位電影藝術家“為繁榮發展文藝事業、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新貢獻”,深刻闡明瞭文學藝術與國家文化戰略的緊密聯繫。鑄造經典的過程,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是充分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過程,是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鞏固共同奮鬥思想基礎的過程。一部部紮根人民、反映時代、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