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信用危機警示全球治理變革緊迫性

2025-05-23 14:52: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宣佈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1,同時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負面”調整為“穩定”。這不是美國第一次被降級。此前,標準普爾和惠譽分別在2011年和2023年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調至Aaa以下。美國最高信用評級接連失守,不僅暴露出其國內經濟治理的深層缺陷,更折射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緊迫性。

  穆迪此次調降評級,源於美國政府債務與利息支出的持續攀升。數據顯示,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目前已超過36萬億美元,僅今年6月份就有6.5萬億美元的國債到期。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25財年上半年(2024年10月份至2025年3月份),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已超過1.3萬億美元,為歷史上第二高的半年度財政預算赤字。穆迪警告,美國持續的大規模財政赤字將進一步推高政府債務和利息支出負擔,財政狀況很可能會惡化。

  評級下調立即引發金融市場連鎖反應:3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5%,10年期美債收益率升至4.5%以上,美元指數波動加劇,全球資本避險情緒顯著升溫。有分析認為,這一現象凸顯國際市場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深度擔憂,以及對美元信用基礎的信任危機。

  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美國融資成本上升將産生雙重衝擊:一方面推高全球借貸利率,加重新興市場債務風險;另一方面削弱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穩定性,促使國際資本加速多元化配置。2011年標普和2023年惠譽調降評級均引發全球市場動蕩,在當前美元地位相對弱化的背景下,美國此次被降級將對國際貨幣體系産生更深遠影響。

  美國信用危機的本質是其經濟治理長期失衡。近年來,兩黨在財政政策上陷入增稅與減支的二元對立,債務上限談判屢次演變為邊緣政策博弈。為攫取短期政治利益,兩黨持續推行減稅增支政策。穆迪指出,如果美國國會2017年通過的《減稅與就業法案》得以延長,未來10年內,扣除利息支出後的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將增加約4萬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負擔佔國內生産總值(GDP)比重將從2024年的98%升至2035年的134%。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濫用關稅手段、激化貿易爭端,導致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加劇。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美國GDP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這是2022年以來美國經濟的最差季度表現。面對此次評級下調,美國政府將其歸咎於“政治決定”,卻回避財政紀律鬆弛的核心矛盾,這番“甩鍋”姿態暴露出其治理邏輯的短視與失靈。

  主權信用評級下調是一面鏡子,照見了美國經濟治理的積弊,也映射出全球治理體系轉型的迫切需求。面對單極貨幣體系與多極化發展錯配、債務危機傳導與風險防控機制失衡、傳統治理架構與新興經濟體訴求脫節的矛盾,世界各國需要凝聚變革共識、相攜相向而行。一方面,要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結構,構建多元貨幣協調機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網,強化區域性清算系統和雙邊貨幣互換安排。在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前景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各國唯有摒棄零和博弈思維,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強化風險共擔機制,才能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作者:郭 言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