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見中意友誼70年
這是5月8日拍攝的《中意友誼之〈橋〉:1955年義大利文化代表團成員筆下的〈今日中國〉》新書發佈會現場。新華社發
新華社天津5月22日電 題:“橋”見中意友誼70年
新華社記者李鯤、宋瑞
“讓我們看看長城那邊有什麼,只要親眼看一看,我們會發現那裏有春天……”
每每讀到義大利著名政治家、法學家皮埃羅 卡拉曼德雷筆下的文字,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義大利語系主任楊琳和義大利籍教師樂小悅總是振奮不已。
1955年,雖然中意兩國尚未建交,但卡拉曼德雷帶領法學家、哲學家、建築學家、動物學家等不同領域的專家組成義大利文化代表團,來到了古老而又年輕的新中國。
宛如數百年前一部《馬可 波羅遊記》在西方掀起“中國熱”,參訪了北京、瀋陽、撫順、上海、杭州等地回到義大利後,代表團成員發表了大量文章介紹真實的中國。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由卡拉曼德雷主編的雜誌《橋》推出的特刊《今日中國》,內容涉及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成為當時義大利民眾了解新中國的一扇窗口。
70年後的2025年5月,由楊琳與樂小悅主編的《中意友誼之〈橋〉:1955年義大利文化代表團成員筆下的〈今日中國〉》在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正式發佈,精選了當年特刊中的文章譯成中文,並配以1955年代表團訪華的珍貴圖片重新編著,完成了這座“橋”穿越70年的時空對話。
漢學家賈憶華是卡拉曼德雷的孫女,幼時曾在中國生活和學習。她此次專程來華參加新書發佈會,並現場分享了關於中意文化交流的美好回憶。“這不僅是連接遙遠記憶與當下的一座橋梁,更是標誌著中意關係歷經不同階段卻始終緊密相連的重要里程碑。”
楊琳認為,《今日中國》是卡拉曼德雷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産,至今還在推動中意兩國的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促進民心相通。
翻開這本中文書籍,許多70年前義大利訪問者對中國的描寫,如同預言一般變成了今天的現實。
“中國的分量會越來越重,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走向會越來越重要。因此,了解中國人民首先是一種責任,關乎我們身為文明人的存在,關乎我們生活在現代文化中的能力,關乎我們能否理解民族現代史的發展規律。”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安東內洛 特龍巴多裏在一文中如是説。
5月8日,漢學家賈憶華在《中意友誼之〈橋〉:1955年義大利文化代表團成員筆下的〈今日中國〉》新書發佈會上發言。新華社發
回頭來看,那場訪問播下了兩國友誼的種子,歷經歲月生長,在1970年結出中意建交的果實。
“代表團致力於溝通兩種不同的文明,是當之無愧的‘橋梁’。”在中國生活了12年的樂小悅認為,這些文章仍在向中意讀者講述友誼與希望的故事,這便是翻譯此書的價值所在。
翻譯過程充滿艱辛,楊琳和樂小悅卻一直樂在其中,因為她們還承擔著一項重要使命——培育更多中意文化交流的“新橋梁”。
15位學生加入其中,根據興趣愛好進行翻譯、整理。“從義大利語翻譯為漢語語言結構,直到達到信達雅的效果,需要反覆打磨修改。作為翻譯者,我們很榮幸能成為連接《今日中國》一書和現在中國的橋梁,讓友誼與智慧的果實傳播得更廣。”學生王逸霏説。
歷經4年多,這本可以“橋”見中意友誼悠久歷史的書籍,在兩國建交55週年之際再次與讀者見面。
“這本書延續了70年前義大利文化代表團訪華的精神,為兩國人民搭建起理解的橋梁。”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專員梅西娜説。
該書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閻國棟認為,中意同為文明古國,文化交往源遠流長,《中意友誼之〈橋〉》的出版是新時代學者對歷史使命的傳承。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東方與西方,特別是中國和歐洲、中國和義大利,又面臨需要正確認識彼此、相向而行的關鍵時刻。”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歐洲學會義大利研究分會會長羅紅波説。
西方有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當年在《橋》特刊的開篇獻詞中這樣寫道:“羅馬—北京確有一條大路,那就是中意兩國人民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