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出懸崖記——大涼山懸崖村搬遷五年間

2025-05-11 21:20: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古裏大峽谷絕壁千仞,滔滔美姑河激越奔騰。站在四川大涼山腹地昭覺縣獅子山腳下抬頭仰望,“之”字形的鋼鐵天梯攀沿著懸崖絕壁伸向白雲深處。天梯盡頭,是遠近聞名的懸崖村。

  這座距離北京2100多公里的彝鄉小山村的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掛: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他説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州“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了解到當地建了新的鐵梯,心裏稍稍松了一些。2022年的全國兩會上,看到懸崖村前後對比的照片,總書記關切地詢問起鄉親們的生活。當了解到鄉親們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日子越來越好時,他放了心。

  今天,懸崖村的鄉親們已基本搬進縣城。從藤梯到鋼梯,再到樓梯,懸崖村之變是“中國最貧困的角落”破繭成蝶的縮影,為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寫下生動的注腳。

  走出懸崖村

  上午9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33歲的彝族母親惹記伍果輕輕關上家門,牽著小女兒莫色伍之的手,向社區幼兒園走去。

  伍果是5年前從懸崖村搬遷出來的第一批村民。她至今記得2020年5月12日那天,自己和丈夫背著大包小包的行李,牽著大女兒走下鋼梯的情景。“那是一生中最難忘、最開心的日子。”她説。

  四川省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懸崖村舊稱)村民沿著懸崖鋼梯下山(2020年5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伍果20歲時從美姑縣嫁到阿土列爾村(懸崖村的舊稱)。上山的路步步驚心,需要走過13處幾乎垂直的懸崖。由木棍、鋼筋、藤條編成的“天梯”有些已近腐朽,一些路段只能踩下半個腳掌,走上去小腿止不住地打顫。

  2013年,當精準扶貧的號角在中國大地上吹響,伍果即將生下大女兒。算著臨産的日子,她提前10多天挺著大肚子,在家人的護送下小心翼翼地下山。每走一步她都緊緊抓著天梯,如同為腹中的孩子緊緊握住命運。

  這是通往四川省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懸崖村舊稱)的鋼梯(2019年11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昭覺縣于2016年將村裏的藤梯升級為鋼梯,共2556級,加了扶手更加安全,上山的時間縮短了1個小時。

  2017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談起對“懸崖村”的牽掛,消息傳到大涼山,人們激動不已。時任阿土列爾村駐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回憶道:“那是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時候,總書記的關心成了大夥的強心劑。”

  脫貧攻堅期間,按照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昭覺縣共有5.45萬名貧困群眾遷入更宜居的新家園。這其中也包括“懸崖村”的鄉親。

  四川省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懸崖村舊稱)村民沿著懸崖鋼梯下山,準備搬家前往新家園,遠處山腳下已停放好等待運送他們的車輛(2020年5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伍果家的新家是一套南北通透的三居室住房,有100平方米。從新居陽臺望出去,青山連綿。搬家4個月後,涼山州宣佈整體擺脫貧困。

  這年年底,伍果生下了小女兒莫色伍之。同月,原阿土列爾村也與周邊村社合併,正式更名為“懸崖村”。

  “她是我們村搬家後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也是大涼山脫貧後我們村出生的第一個新生命。”伍果驕傲地説。

  從老家到新居,65公里,不到1個半小時的車程,許多人走了半生才抵達。從藤梯、鋼梯,再到樓梯、電梯,短短9年間,古老的村莊完成了一場命運的突圍。

  告別貧困5年間,涼山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上奮力拼搏。2024年,涼山州地區生産總值2474.9億元,在四川省21個市州中排名第9,比2020年增長741.75億元。

  2024年12月,樂西高速昭覺至美姑段正式通車,昭覺告別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邁入“高速時代”。

  “共産黨瓦吉瓦(好得很),總書記卡沙沙(謝謝您)!”這是鄉親們最質樸的感激。

  擁抱新生活

  昭覺縣城郊,坐落著四川省最大規模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裡居住著1.8萬名過去生活在邊遠鄉村的群眾。

  帕查有格如今已是懸崖村所在的古裏鎮黨委書記。曾經朝夕相處的老鄉雖已搬家進城,仍常給他打電話嘮家常。懸崖村村兩委也協助著新家園的社區,為老鄉們服務。

  “易地扶貧搬遷不是一場簡單的位移,而是一場從生産方式、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再到心理的全方位適應,‘娘家人’不能缺位。”帕查有格説。

  為了幫助大家克服初來乍到時的“水土不服”,黨組織、居民自治組織、群團組織紛紛行動。社區派駐了駐村工作隊,成立了黨員志願服務隊、黨員先鋒隊,還成立了社區居委會、婦聯、團委……從交水電費到改變大操大辦的喪葬習俗,再到引導群眾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愛護公共環境……幹部們見證著居民們的改變,也從中培養出得力助手。

  四川省昭覺縣沐恩邸社區(2025年4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害羞的伍果如今成了沐恩邸社區的一位樓棟長,平時承擔著數據收集、政策宣傳、衛生管理工作,閒暇時還參加社區開辦的繡娘工坊,工作時間靈活,可以把活兒帶回家幹。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裏,便民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4點半課堂”、超市一應俱全。“以前我每個月至少要下兩趟山去鄰鄉買米麵糧油,現在只需要一個電話,大米就能送到家門口。”伍果説。

  四川省昭覺縣昭美社區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帶領下做遊戲(2025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安置點裏共有13所學校,包括5所社區幼兒園、4所小學、3所中學和1所特殊教育學校。

  伍果的大女兒是最後一代經歷“懸崖求學”的孩子。13歲的她清楚地記得雨天濕滑的鋼梯、冬日刺骨的寒風、負重前行的疲憊……如今,在幼兒園上學的妹妹再也不用體會那份緊張。

  四川省昭覺縣昭美社區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玩遊戲(2025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過去5年間,懸崖村282戶1219人全部告別懸崖,遷入新居。他們的餐桌上少了“坨坨肉”,多了精緻的菜肴;用上了飲水機,泡起了茶;洗衣機、熱水器、微波爐……這些曾經背不上懸崖的家電成了新家的“標配”;衣著也更加光鮮亮麗……

  為了幫助居民解決收入問題,5年來昭覺縣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提供了12000多個公益性崗位,並不間斷地組織各類技能培訓課程。來自懸崖村的有七拉作去年參加了一個中餐宴會擺臺精培計劃培訓班,培訓合格後,如今已在一家酒店順利就業。

  懸崖村再出發

  夜幕低垂,山間只聽得到輕聲的蟲鳴。45歲的莫色爾布走出獅子山腳下的民宿酒店,沿著鋼梯爬到半山上的臍橙地裏,開始澆水。

  臍橙是脫貧攻堅期間懸崖村裏發展起來的扶貧産業,共有55畝,如今已進入豐果期。村裏還種著315畝油橄欖。雖然村民們都已搬離,但故鄉的産業仍回饋著當初種下樹苗的人。

  四川省昭覺縣城北鎮沐恩邸中心小學學生在課堂上寫作業(2025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懸崖村完成整村搬遷後,村莊原址上開始了景區打造工作。2023年,懸崖村“天空之谷”一期項目開工建設。2024年7月,遊客中心和民宿酒店開門迎客。莫色爾布應聘成為酒店保安,不但有了穩定的收入,還能照顧山上的臍橙園。

  和莫色爾布一樣在老家“留守”的懸崖村村民還有十幾位——有的為景區工作,有的為農業公司打理流轉的果園。

  攀著鋼梯再回懸崖之上,沿途遇見許多前來旅遊、探險的遊客。曾經的懸崖畏途已成為人們嚮往的詩和遠方。

  這是通往四川省昭覺縣懸崖村的鋼梯(2025年1月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根據建設規劃,未來懸崖村還將建設觀光纜車,在鋼梯沿線增設觀景平臺,山上的舊民居將被改造為特色民宿,並在山腰處建設彝族文化體驗館……

  氣喘吁吁爬上半山臺地,舉目四望都是連綿群山,天地相接處雲卷雲舒。

  90年前的春天,長征中的紅軍在這片大地上與彝族兄弟歃血為盟,留下“彝海結盟”的佳話。“紅軍要幫助回夷謀解放”的標語至今陳列在彝海結盟紀念館裏。

  “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以為民族求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為己任。”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片土地上考察時的話猶在耳畔。

  大山無言,天地為證。懸崖村用它的前世今生見證著一代代共産黨人對這片土地許下諾言,如約兌現。

  根據涼山州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涼山州將向著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7%的目標邁進。為了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涼山州將鼓勵和引導脫貧群眾大力發展短平快增收項目和庭院經濟,深入實施“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和精培計劃,切實增強造血功能。

  四川省昭覺縣城北鎮沐恩邸中心小學學生在上語文課(2025年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尹恒 攝

  “聽説現在村裏越來越好了,等孩子們再大一點一定要全家回去一趟。”伍果的家裏擺著一件繪有彝族傳統紋飾的漆器,裏面裝滿來自懸崖村的泥土和草,也裝著割不斷的鄉愁。

  她想讓孩子們知道,她們的根在懸崖上。

  她更想讓孩子們明白,因為有倖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他們才能腳踩堅實的大地,如索瑪花一般怒放。

  文字記者:吳光于、陳地、王灝、尹恒

  視頻記者:尹恒、王曦、王灝、陳地

  海報設計:馬發展

  統籌:儲興華、周汀鷺、邱星翔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