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造擁抱新時代,以奮鬥鑄就新輝煌
“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今年恰逢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週年,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堅定不移跟黨走,以頑強拼搏書寫了恢宏壯麗的史詩。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蘊含著走向未來的深刻啟示。
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權利,以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是必由之路,同球共濟、合作共贏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人間正道。
中國發展始終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幹出來、奮鬥出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匯聚起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磅薄力量”“一步一個腳印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變成現實”。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行進中,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發生歷史性變化,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
(一)
從産業特徵看,伴隨著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加快實現“從勞動密集到知識密集”的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製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密切關注行業、産業前沿知識和技術進展,勤學苦練、深入鑽研,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準”。
今天,我國傳統産業技術改造提速,新興産業、未來産業不斷壯大,高端化、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新質生産力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推動力。
在這一進程中,我國産業工人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骨幹力量,勞動內涵正發生歷史性轉變。
從偏重體力到強調腦力。在北京福田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生産線上,工人不再需要揮汗如雨。適應新崗位,必須學會在操控系統上精準“監工”,隨時準備處理機器人故障。
從簡單技術到複雜技能。在隆基綠能嘉興基地,專項數字化學習發展計劃啟動後,飯桌上的話題從瑣碎日常變為科技新知,工人積極向數據分析師、倣真工程師、數字化轉譯員等轉型。
從重復生産到創造研發。在青島啤酒廠,工人把更多精力投入産品開發,從幾年研發一款新品到一年推出10多款新品,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需要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適應這一大勢,越來越多産業工人苦練內功、提高本領,勇於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更新技能。
科技越是進步,越是需要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發揮主力軍作用。當越來越多“藍領”成為“智領”,“人機協同”的效率取代“機器換人”的焦慮。實踐深刻表明,“工人階級代表先進生産力”,新技術的“創造效應”遠大於“破壞效應”。
“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每一位勞動者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創造則是破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複雜方程式的密鑰。
正是致力於創新創造的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打造出活力奔涌的中國,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
從人口素質看,伴隨著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一體推進,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不斷實現“從人力到人才”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這是中國工人階級作為‘最進步的階級’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必然要求。”今天,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已成我國發展的“四大優勢”之一。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2.5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
從“人力資源優勢”到“人才資源優勢”,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標注著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成長進步的光輝歷史。
今天,我們能夠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不斷向高品質發展邁進,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勞動者大軍。有外媒認為:“中國正從‘工程師紅利’中收穫巨大回報。”
與此同時,以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又對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出迫切需求。有報告顯示,我國數字化人才總體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人,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接近3000萬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設一流産業技術工人隊伍。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印發,提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産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
前不久,全國總工會、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廣泛實施求學圓夢行動 推進産業工人學歷與能力提升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打造不少於300個産業工人學歷與能力提升項目,資助不少於300萬名符合入學條件的産業工人……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加大力度“投資於人”,讓教育鏈、産業鏈深度融合,人才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産業動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支撐將更加堅實。
(三)
從精神面貌看,在黨領導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進程中,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飛躍。
自從中國産生了共産黨,中國人民就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一切奮鬥和創造就有了主心骨。
100多年來,從被動挨打、飽受欺淩到獨立自主、堅定自信,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創造了“兩大奇跡”,在新時代煥發出更為強烈的主動精神,書寫著當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胸懷強國之志、錘鍊強國之技、勇建強國之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只爭朝夕的歷史主動、主人翁的責任擔當,銳意進取、迎難而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載人航太事業,集中體現逐夢寰宇的壯志雄心。
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升空。55年前同一天,“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這場探索浩瀚宇宙的“飛天接力賽”,為何能一次次創造中國高度?
撫今追昔,不禁感慨萬千。
1998年,美俄日等16個國家聯合建設國際空間站項目,卻將中國排除在外。2011年,美國國會批准“沃爾夫條款”,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美太空科研合作。面對美國的“太空封殺令”,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在空間站領域“殺出一條血路”。
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是科技工作者“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的骨氣,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志氣,是“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的忘我奉獻。
從“仰視世界”到“平視世界”,今天的中國更加自信、自立、自強。
面對各種阻力壓力,中國人民總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總能展現大智大勇、銳意開拓進取,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歷史主動,走向世界、面向未來。
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的決心一以貫之,這是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的深遠謀劃;
“過去我們的開放是‘跟跑’,現在我們的開放是要‘領跑’”,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這是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的自主選擇;
…………
從被動到主動,再到前所未有的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中國人民的面貌煥然一新,神州大地滄海桑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創造擁抱新時代,以奮鬥鑄就新輝煌”。
前進道路上,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和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我們一定能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不斷創造讓世界驚嘆的更大奇跡。
“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