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見到這個“社區”來,總書記對青年這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寄予厚望

2025-05-01 09:30:0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上海徐匯,濱江西岸,有個人工智慧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社區”:它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平臺,目前已入駐企業百餘家。

  人工智慧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模速空間”運營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就是一個例證。

  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社區”,看科技浪潮裏的蓬勃朝氣,將希望寄予青年這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科技創新是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而青年科技人才正是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在“模速空間”考察時,總書記同現場青年創新人才親切交流:“我們正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正是年輕一代展示才華、大顯身手的好時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寄希望於年輕人。”

  角逐科技創新賽道,青年是生力軍,青年中不乏“千里馬”。如何為生力軍加把勁、讓“千里馬”馳騁千里,總書記在實踐中探索,更從頂層設計上去謀劃。

  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用欣賞和讚許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創新創造,積極支援他們在人生中出彩,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績點讚、喝彩”。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旗幟鮮明:“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援,支援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指出“各類人才培養引進支援計劃要向青年人才傾斜,擴大支援規模,優化支援方式。要重視解決青年科技人才面臨的實際困難,讓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業”。

  從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到中辦國辦聯合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再到多部門組織開展減輕青年研究員負擔專項行動……這些年在改革驅動下,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之路越走越清晰,他們的成長成才之路也更加可知可感。給舞臺,壓擔子,強保障,送掌聲,矢志科技創新的青年人才有信心、更安心。

  科技創新,需要信心和安心,更須守牢愛國心。當年履新上海,習近平同志基層調研第一站前往浦東新區。在聽取企業創新介紹時,他細心詢問:“這些企業團隊都是由哪些人組成的?”得知是以我國海外留學生為主,他給予肯定,強調“創新發展引進國外技術固然重要,但原創性的創新更為關鍵”。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未來的比較就是年輕人的比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的今天,補齊短板弱項、搶佔科技競爭和發展制高點,離不開“自覺使個人成功的果實結在愛國主義這棵常青樹上”的青年一代。

  在“模速空間”同青年創新人才交流時,總書記期望殷殷:“大家要懷愛國之心、立報國之志、增強國之能,把個人奮鬥同國家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跑好歷史的接力棒,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寬廣舞臺上綻放絢麗的青春光彩。”

  面向青年,總書記曾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現在幹得這麼辛苦,為誰辛苦為誰忙呢?忙著向未來。未來在哪?未來就在你們這裡。”

  當人們發現,“嫦娥”“神舟”“北斗”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30歲出頭;當人們看到,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發言代表中,來自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的王興興是個“90後”;再到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太、低空經濟等領域裏一批青年創新創業者嶄露頭角,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貢獻力量……它們共同指向一個生動而明確的事實——

  未來已經到來,未來在青年一代。

  策劃:張毅、杜尚澤

  撰文:王洲、孟祥夫

  海報:田興洲

  校檢:朱利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