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觀滄海“機遇灣區,機遇港澳”:以科技創新激發經濟活力

2025-04-30 12:56: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賀林平

  廣交會展館內,元化智慧科技(深圳)“智造”的手術機器人化身“主刀醫生”,現場演示一台膝關節置換手術,誤差不超過0.5毫米,引發眾多客商圍觀;

  珠海香山海洋科技港,由雲洲智慧自主研發的無人船艇,經測試後“駛向”江河湖海,投入到環境監測、安防救援等各種實用場景;

  廣州市黃埔區的極飛超級農場,功能強大的無人機,按照智慧規劃的最優航線,將飽滿的種子均勻、精準地撒落田間,受到農業大戶青睞……

  粵港澳大灣區,春花未落盡,夏木已蔥蘢。科技創新的“甘泉”匯成連綿“好雨”,“澆灌”出産業經濟一派欣欣向榮。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交匯點上,這片5.6萬平方公里的熱土,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框架下,加速打造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新質生産力。

  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穩固,外部衝擊影響加大。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得靠創新賦能。對此,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科技和産業的互促雙強,在這裡表現特別突出,傳導尤為敏銳。

  優勢來源於融通港澳、連結全球的開放環境,令各種創新資源得以自由流動、高效往來。以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為例,供給“10萬平方米産業空間”,匯集香港五大高校創新資源,支援港澳青年創新發展,至今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1450家,其中香港團隊943家。

  優勢來源於高端平臺、激勵政策,令各路人才等創新要素集聚,進而帶動資金投入、消費增長和社會繁榮。東莞松山湖科學城以大科學裝置引領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經濟增速連續多年全市第一。中國散裂中子源吸引國內外頂級科學家集聚東莞開展前沿科技攻關,至今註冊用戶已超7000個,1/3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完成課題超2000項,在航空航太、新能源、資訊材料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優勢更來源於粵港澳大灣區豐富完善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令科技成果快速聚變,轉化成發展的強勁動能。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集“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于一體,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品、産業和産業鏈上。自運作以來,推動術中手持式醫用伽馬相機、玻片掃描影像系統等科技成果“從紙上落到地上”,從實驗室闖入了大市場。

  基於此,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九年提及粵港澳大灣區,今年更強調提升其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在以科技創新激發經濟活力上,大灣區責無旁貸。當前,粵港澳三地正攜手推動科技産業互促雙強;接下來,必須以更大的擔當作為,創新體制機制,下好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一盤棋”。

  儘管優勢得天獨厚,但不少學者也犀利地指出,港澳與珠三角城市之間,仍相當程度存在要素流動不暢問題,阻礙了各自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例如,科研人員跨境交流需辦理公務港澳簽注,手續複雜且時間較長;受地域和主體等審批限制,科研資金跨境撥付仍處於“一事一議”階段;科技成果轉化上,仍有待建立完善跨境産學研合作機制,等等。

  歸根結底,科技創新能否快速推動産業創新,真正激發經濟活力,取決於制度創新。用制度創新疏通要素流動堵點,推動更多更深層次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自有無限機遇。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