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奮力奔跑 就能閃閃發光(光榮屬於勞動者)
《人民日報》(2025年04月28日 第 06 版)
劉曉峰(中)和技術人員在研究汽車鋼産品的品質穩定性。
本鋼集團黨委宣傳部供圖
江俊(右)在介紹機器化學家“小臨”。
受訪者供圖
陳帥宇在田間進行水稻機插作業。
翦英明攝
楊佳在查看鮮花樣品。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武正全(右)在了解蘋果長勢。
熊偉斌攝
數據來源:全國總工會
甘肅種果大戶武正全用好數字化田間管理,種出優質花牛蘋果;雲南麗江技術員楊佳精心培育高品質花卉,讓麗江花卉産業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江俊將機器人與化學研究相融合,為科研提供新路徑……從廣袤田疇到繁華城市,從工廠車間到施工現場,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們不畏艱難、勇於創新,以實際行動踐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創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新業績,用辛勤耕耘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今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週年。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本報記者分別採訪了遼寧、安徽、湖南、雲南、甘肅等地的一線勞動者,記錄他們綻放勞動風采、書寫時代榮光的故事。
——編 者
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冷軋總廠總工程師劉曉峰
給生産線裝上“智慧大腦”
本報記者 胡婧怡
“交貨週期能不能保證,就看這次試驗了!”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冷軋總廠總工程師劉曉峰出差歸來,一下飛機就趕到第三冷軋廠,和團隊成員一起研究酸軋機組工作進展。
近年來,公司生産的1.3米寬、強度超1000兆帕超高強鋼的訂單量快速增長。但超高強鋼軋製難度大,軋製過程中鋼帶更硬、更脆、更易斷,這給劉曉峰團隊帶來不小的挑戰。“生産效率比3周前提高50%以上,順利實現批量化穩定生産!”看著監控畫面裏機組穩定運轉,大家都松了口氣。
“原料硬度需要再均勻一些”“軋製壓力還得降低”……從2023年産品研發試製,到2024年下半年實現小批量生産,劉曉峰團隊一次次召集技術端、生産端、原料端人員,記錄關鍵數據,排查潛在問題,開展調整優化試驗。
“産品批量化穩定生産,意味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冷軋生産線上幹了25年,劉曉峰見證了本鋼板材公司産品品質的持續躍升——實現世界最寬幅2150毫米汽車板的高效穩定生産,解決冷軋熱衝壓成型高強度鋼穩定焊接難題……
“技術研發升級,生産流程也得更智慧。”劉曉峰説,近年來,團隊還致力於參與第三冷軋廠集中控制中心二期項目的開發。
集中控制中心是生産線上的“智慧大腦”。2023年9月,集中控制中心一期投入使用,原本分佈在4條生産線、28個點位的操作人員和控制功能,全都集中在一間屋內,通過大屏上的監控畫面、工藝參數等,實時掌握生産線上的情況。這樣的數據協同共用,帶動産線勞動生産率提高65%,産品合格率提升10%,能源消耗降低30%。劉曉峰説:“能為鋼鐵製造邁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出一份力,我們感覺很自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江俊
為實驗室配上“機器化學家”
本報記者 田先進
“這段時間,‘小來’做實驗收集了不少數據,需要系統梳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辦公室裏,江俊教授與團隊成員正在熱烈討論。
“小來”是團隊自主研發的全流程“機器化學家”平臺,集閱讀文獻、實驗操作、材料開發等功能于一體,整合了2台移動機器人、19個智慧化學工作站和高通量計算系統。
“小來”能做什麼?實驗室裏,科研人員輸入指令程式,機器人穿梭于各個實驗儀器前,抓取材料、配製試劑……“按照傳統化學的研究方法,想要找到某一催化劑的最佳配比,可能需要很多年,‘小來’極大縮短了這一過程。”江俊説。
將機器人與化學研究相融合,源於江俊與學生的一次思維碰撞——
“通過理論計算設計的化學品,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實驗驗證。”學生的話啟發了他,“能不能把化學數據整合成數據庫?”
説幹就幹。江俊開始組建團隊,數學、化學、電腦等各個專業的同學紛紛加入進來。江俊帶著同學們挨個給文獻數據“打標簽”,並開發智慧文獻閱讀軟體。最終花了兩年時間,數據庫初步建成,還同步搭建了人工智慧模型。
若要進一步提升數據庫的精準度,還需要採集更多現場實驗反饋數據。與大家商量後,江俊決定研發能進行化學實驗操作的機器人。
學校提供了一間30平方米的實驗室以及300萬元經費,團隊成員“惡補”相關知識,努力讓機器人與各種化學儀器、各種科研場景相適配。2021年,“小來”誕生了。
去年,升級版“小臨”亮相。“相比‘小來’,‘小臨’可以主動設計方案,並驅動理論和實驗的數據生産,進而利用數據反饋優化實驗方案。”江俊介紹。
暢想未來,江俊打算建設一個覆蓋大部分化學材料研究實驗的規模化平臺,“爭取為化學科研提供更多技術支撐。”
湖南常德億澤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帥宇
做一顆努力發芽的種子
本報記者 孫 超
一個駕駛機器轉向精準,一個遞送秧苗動作幹練,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産萬畝綜合示範片區,黃海岸和父親配合默契……去年,黃海岸回鄉種田,他説,村裏有群年輕的種糧人,已經給他“打好了樣”。
這群種糧人中的帶頭人,就是1994年出生的鼎城區億澤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帥宇。
陳帥宇介紹,他牽頭的糧食生産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已有600多名成員,平均年齡不到40歲。一系列措施讓大夥心裏有了底:起步資金不夠,合作社伸出援手;需要農資,合作社平價提供;産出稻穀後,有合作公司以高出市場價收購……
2015年,21歲的陳帥宇決定回鄉種田。“大學生回來種地,能有啥出息?”村民們議論。
陳帥宇一邊跟著父親做糧食經紀人闖市場,一邊學習水稻育種、機械化作業技術,第二年就流轉了300畝農田試種優質稻。“每天早出晚歸,曬得脫皮,有一次還因中暑暈倒在田埂上。”陳帥宇回憶,2016年暴雨,2017年市場波動……種田不易,但他咬牙堅持。
2018年,陳帥宇的優質稻畝産幹谷600多公斤,比普通稻畝均增收200多元,讓村裏人刮目相看。
種好了糧,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陳帥宇,開始琢磨産業鏈。
在育秧工廠,自動化秧盤機高速運轉;在加工車間,全自動精米生産線隆隆作響。“有了智慧化機械化設備,我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陳帥宇説。
再過幾天,陳帥宇團隊將迎來湖南文理學院、湖南應用技術學院的30多名大學生。依託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陳帥宇正在組建一支新媒體團隊,“不僅要種得好,還要講好品牌故事,建立起網路傳播銷售渠道。”
“年輕人返鄉創業,就像稻種在暗室催芽,你不知道哪一顆種子會先發芽,我願意成為那顆努力發芽的種子。”陳帥宇説。
雲南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技術負責人楊佳
把生活裝點得像花兒一樣
本報記者 楊文明
雲南省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裏,玫瑰開得正艷。
技術負責人楊佳走進花田,攤開掌心,技術員遞上備好的修枝剪,楊佳翻轉手腕,“咔!”花枝應聲而落,新的修剪標準就此確定。
“眼下氣溫升高,全國産量驟增,玫瑰價格下行。銷售淡季,更要追求花卉品質。”從業10餘年,應對淡季,楊佳駕輕就熟。
麗江緯度低、海拔高,光照強,晝夜溫差大,培育出的玫瑰花品質更好。麗江現代花卉産業園建設之初,楊佳團隊便將其定位為高端花卉生産基地。
在楊佳看來,選對品種是第一步。産業園生産總監魏東宏記得,關於要不要先進行多品種試種,他和楊佳有過一場激烈的討論。
“溫室本就不大,從頭試驗品種,浪費人力、物力、精力。”
“別處種得好,麗江是不是就能種得好?之前賣得好,接下來就能一直暢銷嗎?”
一席話讓魏東宏意識到,市場需要什麼,就種什麼,新園區不能照搬老經驗。試種之後,暢銷的淡雅色系玫瑰、帶香味品種,産業園果斷增加種植面積;銷售表現不佳的,則壓減種植規模。
高品質離不開高技術投入。産業園內,控溫控濕、澆水施肥,幾乎全自動。高技術投入也帶來高産出。楊佳算了筆賬:種植同品種的鮮切花,普通農戶的塑膠大棚畝産值6萬元,而産業園內最現代化的大棚畝産值達30萬元。
“企業獲益,也要帶動更多人增收。”楊佳説,園區內,抹芽、修剪、採摘、分揀等環節,依然需要大量人力。園區所在的麗江市古城區開南街道貴峰社區成立勞務公司,帶動村民在産業園就業增收。
社區集體入股産業園,300余名村民轉型為花企員工,既能在家門口務工,又能拿土地租金,年末還有集體分紅。種花,帶動致富;賣花,裝點生活。楊佳説:“讓更多人的生活像花兒一樣美。”
甘肅天水花牛鎮二十里鋪村種果大戶武正全
讓花牛蘋果一直“紅”下去
本報記者 王錦濤
穀雨後,果園正忙,武正全的摩托車輪胎都磨薄了一圈。
“疏果、灌溉的關鍵期,一刻不敢耽擱。”在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花牛鎮二十里鋪村,種果大戶武正全嗓門大、性子急。南山花牛蘋果基地就是他帶領大家幹起來的。
天水的溫度、濕度適宜蘋果生長,然而,以前山上的旱坡地,今年點玉米、明年種馬鈴薯,不荒就成,大家都不看好種蘋果。
為啥?武正全心裏清楚——沒路、沒水、沒電。“水肥往山上挑,蘋果往山下擔,不算啥,咱有力氣。”武正全依舊執著。他舉家上山,吃住都在果園;大冷天跪在地上,只為給剪鋸口涂勻癒合劑……在武正全的帶動下,如今,當地4萬多人“吃”上了“蘋果飯”。
隨著種植戶越來越多,麥積區累計整合項目資金1.7億元,建成南山花牛蘋果基地15萬畝,並解決了通路、通水、通電問題。利用好條件,武正全成立了天水市麥積區新民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統一技術服務、病蟲害防治、物資採購、果品銷售和分戶經營、核算。
走進武正全的果園,果樹樹高嚴格控制在3米至3.5米,枝幹數量在10枝到15枝。“一畝地最多種67棵樹,果與果之間也都要留足生長空間。”武正全介紹。
反光膜促進著色與增糖,滴灌設施將養分精準“喂”到果樹根系……武正全説,今年果園又添了太陽能殺蟲燈和蟲情監測系統,“數字化管理讓優質果率達90%以上。”
田間靠科技,市場盯需求。合作社分析各地分銷商和超市的反饋,按果形大小、色澤深淺、糖分含量等標準,分級分類,定向供貨。
如今,武正全的合作社種植面積達5600余畝,成員176戶。“我自己的57.4畝,去年産出42萬斤蘋果。”武正全説,“花牛蘋果越來越‘紅’,我們的信心越來越足。”
網友留言
在綠油油的田野裏、在機器的轟鳴聲中、在知識的海洋裏,勞動者們辛勤耕耘、砥礪前行,用雙手播撒希望、孕育夢想。無論在什麼崗位,只要奮力奔跑,就能閃閃發光。
——金****檬
懷揣夢想的勞動者、建設者、創業者,踏踏實實耕耘、兢兢業業奉獻,共同鑄就了生機勃勃的中國。
——閃****閃
勞動創造幸福,奮鬥成就人生。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極致,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一****千
幸福生活靠勞動創造,出彩人生也靠勞動創造。堅守崗位、腳踏實地,用勞動創造價值,為祖國貢獻力量!
——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