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當代愚公”:沙海中41載“鑿”34公里“綠色長城”
中新網新疆和靜4月27日電 (史玉江 楊夢晴)從空中俯瞰,廣袤沙海一側豎立著綿延34公里的白楊林,儼如一座“綠色長城”,守護著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北緣的新疆和靜縣哈爾莫敦村。
這條攔截沙海的綠色林帶,是哈爾莫敦村村民付志周用41年光陰、80萬棵樹苗寫下的“生命答卷”。付志周是全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40週年“綠色長城獎章”獲得者,被譽為染綠沙海的“當代愚公”。
“從拓荒造田到修渠引水,從防風固沙到生態致富,父親用一生參與新疆建設。”26日,二兒子付國喜站在已故父親付志周栽下的第一片樹林前説,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週年,“作為農民,這片林帶是我父親最赤誠的獻禮。”
付志週三子、次子、二女、長女共同栽樹(由左至右)。史玉江 攝
與風抗爭 沙中植樹
付志周1965年從河南到新疆支邊。當時迎接這位22歲年輕人的是漫天沙塵和幾間孤零零的土房。長年的風沙很難種活作物。
1983年,一場狂風裹挾沙粒撲向付志周承包的47畝農田。一夜間,已出苗的玉米和小麥被風沙掩埋殆盡。
“‘活人不能讓沙子欺負死!’,父親攥緊坎土曼,決意與風沙對抗到底。”付國喜回憶説。
“最初,父親從離自家農田200米的沙包上開始栽樹。大沙包十幾米高,他就靠一架毛驢車、一把坎土曼,帶著母親陳愛蘭在沙丘上刨坑栽苗。後來毛驢拉不動,換成了牛車。”付國喜説,小時候的記憶就是:父母親在烈日下跪著栽樹,皮膚曬得黝黑。
彼時的哈爾莫敦村沙丘延綿8公里,沙河子區域植被覆蓋率不足3%。村民們見了搖頭嘆息:“沙漠裏種樹,白費力氣!”“把錢扔在沙包裏,響都聽不見。”
付志周帶著妻子從撿樹枝插栽開始,與風沙“死磕”。(資料圖)和靜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付志周依然帶著妻子從撿樹枝插栽開始,一步一俯身、一苗一瓢水,與風沙“死磕”。
“父親還動員全家一起種樹。”付國喜回憶,“一刮大風,別家孩子往屋裏跑,我們要逆著風在沙丘裏挖坑扶樹。”
眾志成城 沙海“鑿”林
“沙窩裏終於冒出一抹綠。”付國喜説,十幾年後,100多畝楊樹“倔強”成林,“讓父親更堅定沙漠種樹的決心。”
看著持續不斷的風沙,付志周認為:“只在自己農田頭栽樹還不夠,要大家一起栽樹才行。”
那時,正趕上國家出臺“三北”防護林工程優惠政策。“2003年,父親貸款買推土機、拖拉機等,帶著全家開荒植樹。”付志週三兒子付溫平回憶:“家裏天天沒人,饃饃就鹹菜加一壺水,父母在沙地裏一幹就是一整天。”
受付志周的影響,付溫平將生意收益購買農機;二兒媳何雨艷放棄縣城工作,跟著公婆種樹;子女們盡可能地為治沙提供資金支援。
在付志週全家的帶動下,漸漸有300多戶村民加入,沙地上響起此起彼伏的機械轟鳴。“父親在村民面前説,‘這輩子要種100萬棵樹!’”付溫平説。
“付志周探索出‘前拉後堵、分片治理、先易後難’的自主栽植防風固沙林模式,帶動村民種下34公里長、近3000畝、80余萬株樹。”哈爾莫敦村村委會主任何其鵬説,41年來,和靜縣沙河子區域植被覆蓋率從3%躍升至70%,村民年收入翻了幾番。
付志周栽種的樹林。楊夢晴 攝
傳承接力 綠蔭永續
常年與風沙搏鬥,付志周夫婦落下病根。陳愛蘭因塵肺病于2020年離世,付志周角膜潰瘍、肺功能受損,手指關節嚴重變形。2024年,付志周因病離世。付國喜誓言要完成父親的願望:“離父親百萬棵的目標還剩20萬株。”
付國喜接過父親的坎土曼,用推土機平整土地,實施現代技術噴灌樹苗。“今春新栽的1.5萬株青楊,成活率能達95%。”
付國喜告訴記者,現在村民都明白,“種樹就是存錢進‘綠色銀行’。”
“付志周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樹林,更是紮根邊疆、堅韌不拔的精神豐碑。”何其鵬感嘆道。
夕陽西下,34公里的林帶披上金輝。付志周雖已長眠,但更遼闊的綠色篇章,正在由新一代“愚公”們續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