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長遠看還是東風浩蕩”——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度觀察

2025-04-24 08:5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

  2020年4月,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直面複雜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落子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

  暢通經濟迴圈、建設統一市場、突破關鍵技術、統籌區域發展……五年來,一系列前瞻性謀劃落地見效,以格局之新蓄積發展之力,引領中國經濟航船劈波斬浪、頂風前行。

  當下,美國再揮關稅“亂拳”,不斷升級所謂“對等關稅”,霸淩行徑變本加厲。而中國應對更加沉穩堅韌,展現出更多力量與底氣。

  風雨洗禮中,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深遠用意和現實指向愈加彰顯:就是要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

  “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長遠看還是東風浩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我們認準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一)

  4月的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碼頭沿岸橋吊林立,萬噸巨輪靠滿泊位。

  作為我國産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的關鍵一環,寧波舟山港年貨物吞吐量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一季度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07.2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0.2%。

  貨輪在浙江寧波舟山港金塘港

  區大浦口集裝箱碼頭泊位上裝卸集裝箱(2025年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鄒訓永 攝)

  五年前,2020年3月底,抗擊新冠疫情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此考察,敏銳察覺到“疫情衝擊下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直接影響到我國國內經濟迴圈”。

  彼時,中美雖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美政客借疫情頻繁甩鍋中國,加劇逆全球化趨勢,各國內顧傾向明顯上升,國際經濟迴圈格局發生深度調整。

  新的形勢,亟需謀劃發展的新思路。

  考察後不久,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提出,“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當年10月舉行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時代坐標上對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深邃思考。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經濟迴圈的暢通無阻。

  每天平均2.4萬戶企業誕生,超過400億元商品在網上售出,近5億件快遞寄送,超過1500萬人次在國內出遊……

  工人在河北省固安縣的申通快遞華北轉運中心內工作(2025年2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今天的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龐大國內市場是重要的大後方,發展空間廣闊。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首先要把國內大迴圈搞好”“擴大內需既關係經濟穩定,也關係經濟安全”。

  著眼暢通國內大迴圈,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中國始終在行動。

  從出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到佈局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現代物流體系,黨中央從頂層設計入手,推動“大市場”向“強市場”轉變。

  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基本著力點,出臺《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等重要文件,以産業鏈供應鏈升級優化商品服務供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2020年以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對擴大內需進行部署,去年的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今年九項重點任務之首。

  電影《哪吒2》票房逼近160億元,哈爾濱、長春、重慶等城市特色文旅接連“出圈”,汽車、家電以舊換新銷量屢創新高,脫口秀、演唱會等體驗消費興起……一個個消費新場景,映射經濟增長新活力。

  在北京朝陽區,觀眾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破億手繪海報展上參觀(2025年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破除市場壁壘,才能為暢通國內大迴圈釋放動能。

  位於大西南的川渝高竹新區,連片的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新區企業可根據“成本就低不就高、政策就高不就低”擇優選擇川渝其中一方的政策。

  “遷至新區後,我們同時享受四川相對較低的要素成本和重慶高水準的技術支撐,發展空間更大。”四川瑞創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技術總監李效輝説。

  施行《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印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暢通要素流動,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持續深化的改革,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夯實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

  欣欣向榮的國內大市場,是我們抵禦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底氣所在。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開局良好,5.4%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高品質發展向新向好,彰顯了強大的經濟韌性和潛力。

  回望五年,我國內需主引擎愈發強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39.2萬億元增至48.8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第一大網路零售市場、第二大進口市場。

  從更長的時間軸上觀察,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在悄然改變: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6年的67%下降到2022年的35%,內需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有外媒評價,中國正“讓經濟引擎發出轟鳴聲”。

  聚陽生焰,攏指成拳。中國經濟的大海中,有近2億戶經營主體,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著不竭動力。

  持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著力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不斷壓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繼續為個體工商戶降本減負……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正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把握危和機,再塑新格局。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迴圈的特徵會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迴圈暢通起來,努力煉就百毒不侵、金剛不壞之身,才能任由國際風雲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

  (二)

  2025年4月,上海青浦練秋湖畔。

  由上百棟現代建築組成、可容納約3.5萬名研發人員的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和諧融入周邊江南水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目睹這一幕,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心生感慨。他在最新刊發的《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一文中寫道,當美國忙著加徵關稅、摧毀創新之際,中國卻在大力推進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新。

  挑戰頻仍,中國始終堅定而清醒:實現高水準的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

  在中國,創新被置於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2024年,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擁有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最多的國家。

  這背後,是對全球科技創新發展大勢的準確把握: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國家興衰的“歷史邏輯”,提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這背後,是對複雜多變內外環境的清晰研判:

  2018年,美國單方面挑起的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我國一些被“卡脖子”的關鍵領域遭遇遏制打壓。

  “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確保國內大迴圈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迴圈中新優勢的關鍵。

  越是環境複雜,越要保持戰略定力。

  2025年元旦,國産大飛機C919正式開始執飛滬港定期商業航班。

  東航C919執飛的MU72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2025年1月1日攝)。新華社發

  “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時説的話,至今令人心潮澎湃。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大棋局中,有效供給能力強可以穿透迴圈堵點,促進有效需求,實現經濟更高水準的動態平衡。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習近平總書記打過一個生動的比方:“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裏,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培育創新型人才,實施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一系列舉措助推中國努力向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邁進。

  創新浪潮,奔涌向前。

  “新質生産力”——2023年7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頻頻提到這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

  “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

  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指明方向。

  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是穩固國內大迴圈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迴圈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

  手術機器人,臨床醫學發展的里程碑,因高技術壁壘被進口設備長期壟斷國內市場。

  進入“十四五”時期,伴隨國家支援發展高端醫療裝備的利好政策,在産學研用共同努力下,國産手術機器人産業站上了風口。

  累計完成6000例手術、新增10省份21台訂單……深圳精鋒醫療科技公司去年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成為我國國産手術機器人大步走向市場的縮影。

  如今,面對“卡脖子”問題,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一步步“殺出重圍”,他們不是取道低價競爭,而是加碼創新研發。

  縱覽神州大地,新質生産力蓬勃發展,展現出創新生態的乘數效應:“夢想”號大洋鑽探船建成入列,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全球爆火,自研腦機介面植入人腦獲得新突破,工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

  用戶在DeepSeek手機客戶端上提問(2025年2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法國《回聲報》刊文説,中國科技已達到一個新的水準,人工智慧、5G、新能源飛機、生物技術等將成為推動中國前進的新動力。

  未來已來,中國的創新步伐更加篤定。

  今天,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唯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勇於創新,才能抓住機遇,有效應對挑戰,在化危為機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三)

  就在美國揮舞關稅大棒之時,中國以開放為筆,繪就多幅“春之約”畫卷——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中關村論壇次第啟幕;消博會、廣交會上,國內外參展熱情高漲;多家跨國公司宣佈對華增資擴産……

  觀眾在海南舉行的第五屆消博會現場參觀(2025年4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太平洋兩岸,一邊是美國不斷製造難題,一邊是中國積極創造機遇,搭建合作共贏舞臺。對此,有外媒評價——美國在忙“築墻”,中國在忙開放,二者形成鮮明對比。

  深刻洞察大變局,方能佈局大手筆。

  曾有人質疑,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否意味著中國開放政策發生逆轉?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回應:“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作,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被視為構建國內國際雙迴圈的一扇重要窗口。

  當前,距離第八屆進博會舉行已不足200天。世界經濟寒潮下,這裡依然暖風拂面: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800家企業簽約,充分體現各方對中國大市場的信心與熱情。

  2018年11月,首屆進博會正是在美國升級對華貿易戰的背景下舉辦。

  “中國推動更高水準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如今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進博會上的主旨演講,更感振聾發聵。

  面對逆風逆水,勇開頂風之船,這是中國的堅定選擇。

  在多個場合宣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強調推進開放“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對外資企業承諾“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

  如今的中國,已成為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持續“瘦身”,“免簽朋友圈”擴容,“China Travel(中國遊)”火爆出圈,中國持續主動“鏈”接世界,暢通“雙迴圈”。

  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合作中互利共贏、成就彼此的故事不斷上演。

  作為進博會“全勤生”之一,美國企業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已佔其全球産能比重過半。據相關外國商會報告,53%的受訪美資企業預計2025年將增加在華投資;超過一半的德國企業將在未來兩年內增加投資。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發文稱,關稅風暴下,許多企業視中國為最安全的“避風港”。

  龐大的中國市場,既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更是應對外部衝擊的“堅強後盾”。

  這個春天,在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浙江義烏,商戶們一如既往地忙著線上直播、接待客戶、洽談生意。

  “我們正通過跨境電商、海外參展等方式拓展新的市場”“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我們做全球客戶的生意”“與其為關稅焦慮,不如主動應對,加大出海力度”……面對逆流,一家家中國商戶迎難而上,積極拓展多元市場。

  境外採購商在第137屆廣交會瓷器展區洽談(2025年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與此同時,在中國各大電商平臺和連鎖商超,一場場接力促銷活動,為眾多外貿優品搭建起擁抱國內市場的橋梁。如今,中國有出口實績的數十萬家企業中,已有超8成企業同步開展內銷業務。

  內外兼顧,打通兩個大迴圈,是對衝外部風險的明智之策,更是構建自主可控供應體系的必經之路。

  “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如何提高對外開放的品質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既要持續深化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又要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高水準開放有深入思考。

  天津市西青區,坐落著今年2月正式開診的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去年底至今,我國已有3家新設外商獨資醫院獲批,釋放出服務業大門越開越大的積極信號。

  我國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鵬瑞利綜合醫院(天津鵬瑞利醫院)迎來首個開診日(2025年2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製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增值電信、生物技術等服務業領域開放更多試點,全國22個自貿試驗區已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的“雁陣”,海南自貿港將在今年底迎來封關運作……

  這是在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拍攝的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洋浦港是我國西部陸海新通道和海南自貿港建設重要的國際航運樞紐(2025年1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降低“進”的門檻、對接“高”的標準、營造“優”的環境,更高水準的開放助力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

  2024年11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上宣佈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今年4月的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強調要聚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中國不斷拓展“朋友圈”,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

  4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圓滿結束對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國事訪問回到北京。今年中國元首外交的開篇之作,吸引全球目光。

  五天四夜,習近平主席密集出席近30場活動,深刻闡釋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命運與共理念方針,推動達成上百項合作成果,書寫了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新篇章,在單邊主義、強權政治衝擊世界的大背景下,為各國團結合作注入了強大信心和力量。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

  今天的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展望未來,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還會有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新征程上,我們堅定信心——黨中央的堅強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新征程上,我們把牢方向——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才能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新征程上,我們眾志成城——中國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14億多人民團結一心畫出最大同心圓,任何困難任何勢力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文字記者:韓潔、于佳欣、魏玉坤

  海報設計:趙丹陽

  統籌:金小茜、吳晶晶、陳海通、王文源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