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換班”倒計時 “太空鐵三角”乘組是這樣“煉”成的
央視網消息:今天(4月23日)上午,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瞄準24日17時17分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太員陳冬、陳中瑞、王傑組成。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介紹,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4月24日17時17分發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陳冬、陳中瑞、王傑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航太員陳冬執行過神舟十一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時隔兩年再次擔任指令長;陳中瑞和王傑均來自於我國第三批航太員,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其中陳中瑞入選前是空軍飛行員,王傑入選前是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工程師。
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5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太工程第35次飛行任務。這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與神舟十九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並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驗,實施航太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站搭載試驗等。林西強表示,按計劃,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後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在軌駐留期間,神舟二十號航太員乘組將迎來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劃於今年10月下旬返回東風著陸場。神舟十九號航太員乘組在與神舟二十號航太員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後,計劃于本月29日返回東風著陸場。
發言人介紹,我國第四批航太員目前正按既定計劃有序組織開展訓練。港澳航太員作為載荷專家,預計最早將在2026年首次執行飛行任務。此外,目前還正在開展巴基斯坦航太員的選拔工作,最終將選拔出2名巴基斯坦航太員來華參加訓練。1名巴基斯坦航太員將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參加1次聯合飛行。
截至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在軌實施了200余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上行近2噸科學與應用物資,下行近百餘種空間科學實驗樣品,獲取的科學成果後續將定期進行發佈。錨定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的目標,發言人表示,目前,我國載人登月任務各項研製工作總體進展順利。林西強稱,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載人月球車等正在按計劃開展初樣研製試驗工作,月球遙感衛星已完成立項和競爭擇優,發射場、測控通信、著陸場等地面系統研製建設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隨著初樣研製工作的深入,各系統主要大型試驗和跨系統試驗正在穩步開展。
飛行乘組由陳冬 陳中瑞 王傑組成
神舟二十號飛行乘組由陳冬、陳中瑞、王傑組成,陳冬擔任指令長。航太員陳冬執行過神舟十一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時隔兩年再次擔任指令長。陳中瑞和王傑均來自於我國第三批航太員,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陳冬,1978年12月出生於河南洛陽。2010年5月,陳冬入選我國第二批航太員。從2016年神舟十一號的33天在軌飛行,到神舟十四號的半年飛天之旅,他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太從中期到長期飛行的技術跨越。陳冬即將在第十個中國航太日第三次出征太空,重返中國空間站。
陳中瑞,1984年10月出生於河南安陽。成為航太員之前,陳中瑞是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飛行教官。此次“太空出差”陳中瑞將與隊友一同開展多項空間科學應用實驗和試驗,進行多次出艙活動,完成空間站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平臺設備安裝與回收等各項任務。
王傑,1989年9月出生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曾任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經過4年多的嚴苛訓練,入選神舟二十號乘組。作為航太飛行工程師,王傑主要負責直接操縱、管理航太器,以及開展相關技術試驗。
神舟二十號任務航太員與中外媒體見面
今天上午,三名航太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見面。
神舟二十號航太員陳冬:全力以赴帶領乘組完成既定全部任務
這次任務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以零失誤、零差錯的標準完成好本職工作。注重傳承,讓兩位新人能夠通過任務儘快成長,也要專注于在狹小密閉的工作環境中保持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根據計劃安排,這次任務有複雜的出艙活動,精細的實驗操作,日常的維護維修等挑戰。我們乘組秉承“地面多備幾手、天上才能得心應手;地面拼盡全力,太空才能應對有力”的理念,做到所有訓練時間有保證、內容有保證、效果有保證,我們對圓滿完成任務充滿必勝的信心!
神舟二十號航太員陳中瑞:無論是分工還是合作都為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乘組的一員,我們將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分工不分家,調整好狀態,儘快適應太空的失重環境,特別是以多掌握一點技能就多一點安全、多學習一點知識就多一分保險的心態,向神舟十九號乘組虛心學習、主動請教,完成好空間站出艙活動、日常運營維護、設備物資管理、空間科學實驗等任務,為航太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神舟二十號航太員王傑:乘組有分工互為備份合作完成
作為航太飛行工程師,我主要負責平臺照料、設備維護維修、應急故障處理,以及失重防護新技術、人機協同等空間科學實驗項目。雖然我們乘組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每一項操作,每一項實驗,都互為備份,合作完成。相信在指令長的帶領下、在地面科研人員的全力支援下,我們乘組一定會以昂揚的狀態、密切的配合、精準的操作,管好用好維護好我們的“太空家園”,以實際行動建功新時代,再創新輝煌!
他們是彼此眼中的“最佳搭檔”
即將踏上“太空出差”之旅,神舟二十號乘組三名航太員在彼此眼中是什麼樣的呢?在接受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的時候,三位航太員也揭秘了彼此眼中的“最佳搭檔”。
執行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太員乘組的構成與神舟十九號相同,由兩名航太駕駛員和一名航太飛行工程師組成。其中陳冬擔任任務指令長,是第三次出征太空,航太駕駛員陳中瑞和航太飛行工程師王傑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的第三批航太員。
航太員陳冬稱,陳中瑞是第三批航太員裏年齡相對大一點,比較穩重,很隨和,臉上始終是有笑容,心理素質好,遇事不慌、沉著冷靜,而且他的操控能力很強。因為他也是飛行員出身,操作很快就能夠上手,一步一動,讓人很放心;而且他的腦子也很活,所以在任務中他也經常能夠給我們一些很好的主意,有他的想法。王傑是知識型人才,典型的工程師,他就是工程師出身。他身上的特質,我覺得一個是知識面很廣,第二個就是他進入狀態很快,比如説,現在需要我們幹一件事情,他能很快把精力集中于一點,做好自己手頭的事,而且這種專注度能夠持續很長的時間,我覺得這也是高科技人才、高素質人才特有的能力。這兩個隊友相處起來很舒服,他們的表現也非常棒,所以我對我們團隊也非常有信心。
曾執行過神舟十一號和神舟十四號兩次飛行任務的指令長陳冬,飛行經驗豐富。訓練中,他會毫無保留地把在太空的工作生活經驗分享給隊友。
航太員陳中瑞説:“給我們傳授一些太空好的一些經驗、一些做法,這對我們訓練很有幫助。再一個,他要求嚴、標準高,對整個訓練、整個任務,對個人的成長有很大好處。”
航太員王傑則稱:“他對大局的把握很沉著冷靜,尤其是在一些關鍵性事件的處理。比如説一些應急事件處理,很從容很淡定,忙中也不慌亂,而且對一些對介面的把握想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宏觀上把握更多一點。”
以老帶新,經驗傳承,是我國載人航太任務一直沿用的模式。
陳冬表示,新老傳承與合作模式搭配非常好,他也是這樣的模式受益者。這種新老傳承和合作在一起相互的這種碰撞,是能碰撞出修正的火花,碰撞出完善的火花,最終碰撞出成功的火花。
陳中瑞和王傑都是“80後”,經過長時間朝夕相處和高強度協同訓練,二人已經形成了“心有靈犀”的默契配合,成為彼此眼中的“最佳搭檔”。
説起王傑,陳中瑞稱:“王傑是工程師,比較愛學習、愛鑽研,喜歡克服自己的一些弱點。像他來之前很少鍛鍊身體,他比較注重這方面的鍛鍊,每次訓練自己給自己的量都比較大,基本也都是最後才離開體訓場。”
航太員王傑則對陳中瑞讚不絕口:“對於陳中瑞,因為我們是同一批航太員,接觸比較多。我覺得,有三個詞可以形容他:第一個有擔當,就是平常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只要合情合理合規合法,敢説敢於表達。第二個就是善於思考,同樣一個操作,他操作的更嫺熟,也更精準。第三個就是很真誠,能心與心的交流,毫無保留,在一起就感覺很踏實。”
神舟二十號乘組:“太空鐵三角”
隨著神舟二十號飛行乘組的揭曉,接下來他們也將踏上征途。神舟二十號乘組都有哪些特點?他們又會用哪些關鍵詞來概括自己團隊的特質呢?我們一起來聽航太員自己怎麼説。
“我們這次任務標是一個三角形,我們乘組可以用“穩定”這個詞來形容。首先,我們乘組有經驗非常豐富的指令長,而且從容淡定。其次,我們乘組合作相處非常愉快,經過這麼長時間的訓練,我們的技術基礎、操作基礎、理論基礎比較紮實穩定。第三,相處這麼長時間,相互的性格特點都比較熟悉,相處起來更融洽一些,狀態比較穩定。”王傑説。
陳中瑞在評價陳冬時説:“嚴謹細緻,我覺得,作為我們指令長,他對工作標準、要求都比較高,也比較細緻,這一方面我也是有這方面的要求。以前作為飛行員,自己駕駛戰機,也需要這個能力,必須得嚴謹細緻。對每項訓練,包括手冊的説明,看得都很細,很認真。還有個詞是“和諧”,我們在一塊就是搭配時間比較長了,相互來講都比較了解,配合得的也比較多,在一塊相處、相容得的都很好。整個組來説,不光是氛圍,包括平時的工作、訓練都很和諧。”
作為指令長,陳冬的對於自己乘組的評價是團結、平等,最終達到步調一致。“團結,因為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為了我們的夢想,進入中國空間站,盡我們最大所能把中國空間站照顧好,我們會全力以赴,所以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團結。第二個詞是平等,都要為我們做的事情負責。哪怕有疑問,也要及時的説出來,我們都是安全最後一道防線。還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步調一致,一開始大家可能不是特別熟悉,做起來可能是磕磕絆絆。當隨著狀態的提升,大家在做各種任務的時候很有默契,知道你下步要做什麼,我馬上要做什麼,那你再做的時候我要看著你,要跟你附和,這種狀態慢慢變成了步調一致、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