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打贏“蟲口奪糧”保衛戰 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2025-04-23 21:10: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觀點摘要】

  目前,我國國有糧庫儲糧損失基本消除,極少發生大面積蟲害造成儲糧損失、品質降等情況。

  推廣應用控溫、氣調、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等綠色儲糧技術,推動實現控溫儲藏保質保鮮、藥劑使用減量增效、倉儲作業環境友好。

  打造適配不同儲糧生態區特點的最佳儲糧技術組合,持續推動糧食儲存減損降耗、保質保鮮,在更高水準上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民以食為天,糧穩天下安。

  去年,我國糧食産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臺階,對穩物價、穩民心、穩大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糧食産量目標明確為1.4萬億斤左右,站在高起點上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既要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又要推動糧食儲存減損降耗、保質保鮮,打贏“蟲口奪糧”保衛戰,在更高水準上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當前,隨著南北氣溫普遍回升,儲糧害蟲開始活動,害蟲防治工作也進入關鍵時期。如何高效防蟲治蟲,助力節糧減損?

  日前,河南工業大學糧食和物資儲備學院教授王殿軒在做客《中國經濟微觀察專家談》時表示,儲糧保管必須遵循“以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採取安全、衛生、經濟且科學有效的防治手段,才能確保儲糧安全。

  據第七次全國儲糧蟲螨專項調查結果,我國較多見到的儲糧害蟲多達70余種,主要有米象、玉米象、谷蠹、銹赤扁谷盜、麥蛾、印度谷螟、書虱等。儲糧害蟲防治成為糧食倉儲管理的重點工作之一。

  “我國糧食儲備體量大,原糧儲藏主要以散儲為主,儲存年限一般為2年~5年。”王殿軒説,“在儲存保管期間,需要採取測控、隔離防護等措施防止害蟲感染和發生,控制糧堆溫濕度等抑制蟲害,確保儲糧品質。”

  在王殿軒看來,儲糧害蟲危害是多方面、多維度的。在取食過程中,害蟲蛀食會消耗糧食的蛋白質、澱粉,導致加工和營養品質同步下降。此外,取食過程産生的熱量會導致糧堆溫度升高,造成內部空間濕度分佈異常,為黴菌滋生創造條件。同時,取食後産生的蟲糞、蟲屍和分泌物還會進一步污染糧食,影響食品安全。

  “因此,採用科學手段和方法,通過綜合措施做好儲糧害蟲防治工作,對於促進節糧減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王殿軒表示。

  我國地域遼闊,從東北平原到黃土高原,從嶺南丘陵到黃河流域,從江南水鄉到天府之國,各地不同的氣候、濕度、土壤等自然稟賦,形成的儲糧條件各不相同。王殿軒介紹,儲糧害蟲主要感染途徑較多,“對此,要根據實際情況,有的放矢,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靶向’防治。”

  糧食收穫後,要充分進行清理、乾燥,及時清除秸稈、雜草等雜質,採取晾曬或烘乾等措施,將糧食水分降到安全儲存水分以下。

  糧食入倉前,要對糧倉及相關器材、設備等進行徹底消殺,消除潛在感染源。

  糧食入倉時,要採取均勻布料作業方式,防止自動分級和雜質聚集,降低糧堆發熱風險。

  糧食入倉後,要做好儲藏糧情和害蟲監測,控制環境條件,綜合預防、及早發現並採取科學手段進行防治,避免産生蟲害,造成損失。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推進糧食播種、收穫、儲運、加工、消費等全鏈條全環節節約減損”。

  目前,我國糧食倉儲設施條件日益改善,通過推進舊倉升級改造,推廣應用控溫、氣調、有害生物綜合防治等綠色儲糧技術,在有效解決儲糧發熱、霉變、蟲害等問題的同時,實現了控溫儲藏保質保鮮、藥劑使用減量增效、倉儲作業環境友好,糧食倉儲保管水準持續提高。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2億噸,應用氣調儲糧技術倉容5500萬噸。據調查,我國糧庫儲糧損失基本消除,國有糧庫糧食儲藏週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範圍內,極少發生大面積蟲害造成儲糧損失、品質降等情況。

  “下一步,儲糧害蟲防治工作將堅持‘防’‘治’並重,在確保儲糧安全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綠色、環保、高效,探索將物理、生物等害蟲防治方法與控溫、氣調等綠色儲糧工藝進行系統整合創新,打造適配不同儲糧生態區氣候特徵的最佳儲糧技術組合,持續推動糧食儲存減損降耗、保質保鮮,在更高水準上守住管好大國糧倉。”王殿軒説。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