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宜滋都秀”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發佈 宜都農業開啟品牌化新篇章

2025-04-20 15:56:00
來源:荊楚網
字號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聞玉強、馮曉芊 通訊員姚亮、唐超)4月19日,宜都市正式發佈覆蓋全區域統籌、全品類整合、全産業鏈協同的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宜滋都秀”,標誌著這座“全國品牌農業示範市”,邁入品牌聚合賦能的新紀元。

DSC02735.jpg.jpg

  4月19日,宜都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宜滋都秀”正式發佈。(馮曉芊 攝)

  千年農耕孕育特色産業集群

  地處鄂西山地與江漢平原過渡帶的宜都,長江清江在此交匯、生態稟賦得天獨厚,這裡不僅是城背溪文化的發源地,更以工業化思維重塑農業,構建了“醬草柑茶”四大標誌性産品矩陣,矢志打造“中國黃金級滋養農産品之都”。

  清江鱘魚谷的魚子醬年産量突破120噸,魚子醬出口量佔全國出口量的30%左右;東陽光冬蟲夏草以63噸年産量領跑全國,開創“鮮活蟲草”産業新賽道;“宜都蜜柑”2023年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49.12億元,比上年上漲了6.61億元,土老憨打造全國最大橘醋原漿供應商;宜紅茶更以“萬里茶道”節點優勢,成為湖北省唯一入選首批“中歐100+100”地理標誌産品互認的茶葉品牌,2024年品牌價值達到11.36億元。

4月19日(4).jpg.jpg

  宜都宜紅茶。(馮曉芊 攝)

  截至目前,宜都市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68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2家。培育“二品一標”農産品累計26個,地理標誌産品2個。

  如今,這些“兩江尖貨”正從濱江小城走向世界餐桌,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核心動力。

  品牌整合破局“多而散”困局

  農業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也是強農興農的重要戰略,有助於提升農産品品質和附加值,固化農産品形象,吸引和引導消費者消費需求,增加農民收入。

  面對過去農産品品牌“多而散”的痛點,宜都市于2023年啟動品牌整合工程,以38萬元獎金面向全球徵集品牌名稱及推廣語,經過多輪評審論證,最終從8556組有效投稿中遴選出16組獲獎作品。其中,“宜滋獨秀”榮獲金獎,“嘗來宜都”“宜都好味來”榮獲銀獎,“禮好宜都”“宜都知味”“兩江上品都宜”榮獲銅獎,另有10組作品榮獲優秀獎。近期,組委會工作人員將聯繫獲獎作者兌現獎金。

微信圖片_20250419154826.jpg.jpg

  在品牌鍛造過程中,宜都市還同步攜手荊楚網和國內知名農業明星品牌塑造機構——北京天下星農團隊,進行深度調研和品牌孵化工作。最終確定“宜滋都秀”為宜都市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名稱,確定“宜都滋味,一枝獨秀”為品牌推廣語。這一命名既既蘊含“一枝獨秀”的産業自信,又彰顯“滋養萬物”的生態底色,傳遞出“天養、潤養、滋養”的品牌哲學,更以“都秀”諧音傳遞“都市農業標桿”的定位。

  北京天下星農品牌孵化專家高敬源解讀“宜滋都秀”品牌內涵。(聞玉強 攝)

  標準體系構築品牌護城河

  品牌發佈當天,湖北宜紅茶業有限公司、宜昌茶馬古道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與品牌管理公司進行簽約,成為首批“宜滋都秀”品牌授權使用的企業。

  據了解,“宜滋都秀”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由宜都市人民政府牽頭組織、宜都市鄉村振興投資建設有限公司進行運營管理。品牌建設旨在著力打造區域農業品牌標桿,不斷提升“宜滋都秀”公用品牌影響,賦能産業價值提升,讓更多宜都質農産品走出湖北、叫響全國、邁向世界。

DSC02744.jpg.jpg

  “宜滋都秀”首批授權簽約儀式。(馮曉芊 攝)

  品牌運營方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宜都農産品已完成品牌戰略頂層設計:構建“1+4+N”母子品牌體系(1個市級公用品牌+4大主導産業+N個特色産品);“宜滋都秀”品牌商標已完成註冊;正在制定《宜都市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辦法》,設定品牌標準、申報條件、品牌授權、監督管理等內容;編製品牌推廣實施方案;設計品牌形象和logo,以及系列伴手禮。

  品牌賦能重構産業價值鏈

  “宜滋都秀”不僅是宜都農産品的集合,更是一場關於自然、人文與科技的共生。它用黃金級的品質、黃金級的文化、黃金級的産業,向世界證明:中國農業品牌的未來,既在田間地頭,更在星辰大海。

4月19日(2).jpg.jpg

  知沏山泉水展示。(馮曉芊 攝)

  從城背溪的古老農耕文明到“宜滋都秀”的現代標識;從魚子醬的“黑色黃金”到冬蟲夏草的産業傳奇;從蜜柑的甜蜜經濟到紅茶的國際遠征,宜都正以品牌之力重構農業價值鏈。

  “品牌化是現代農業價值鏈躍升的起點。”宜都市政協副主席,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謝輝喜表示,“宜滋都秀”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將以品牌勢能驅動農業升級,通過三産融合構建價值增長新引擎,全面助力宜都農業高品質發展新格局,在鄉村振興浪潮中打造長江經濟帶特色農業標桿。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